长安张家坡墓地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位于沣河西岸的张家坡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多年来在这一带进行较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工作,已经查明和发掘的各个时期的西周墓葬总数已达二三千座[17]。1983—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在这里发掘了将近四百座西周墓,其中有井叔家族的带墓道的大型墓葬,也有许多中小型墓,这些墓都是土坑竖穴墓。但是,也发现一批形制不同的洞室墓,张家坡的洞室墓有M106、M107、M109、M111-M115、M120、M136、M141、M183、M215、M259、M273、M275、M282-M285、M309。这些洞室墓的洞室又分为长方形洞室、梯形洞室、扇形洞室三种。
张家坡长方形洞室墓举例:
张家坡M183:形制可以分为竖穴和洞室两部分。竖穴与一般的西周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完全相同,洞室则在竖穴底部的一侧。M183的墓口距地表1.5米,竖穴口长3.2米、宽1.8米,竖穴底部略呈东高西低的缓坡,深距地表5.4—5.5米。洞室掏在竖穴的西壁,南北长2.5—2.7米、南端宽1.62米、北端宽1.5米,洞室顶部为弯顶,高约1.1米时升始起拱,现洞室顶部局部塌落,高1.68米,原来应该稍低一些。洞室用厚木板封门,木板灰痕高约1米左右。墓的方向为173°。洞室中部置一木棺,棺已朽,灰痕长2.1米、宽0.66米,高度不明。墓主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南,面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叉于腹部,骨架周围有大量朱砂粉末。人骨经鉴定,为25岁至30岁的男性青年。随葬器物多置于洞室两端及棺盖上,尖端置铜甗一、铜鼎二,脚端有陶鬲一、铜簋一、铜爵一,棺盖上放有漆盾二、戈、矛等兵器和大量车马饰物,木棺周围散置大量蛤壳及蚌饰。墓主人口内含贝,胸部有一组玉石器,计有玉钺、玉鱼及柄形饰等(见图7)。

图7 张家坡M183平剖面图
张家坡M183出土的陶鬲为卷沿连裆,器身宽而矮,这种型式的陶鬲在沣镐地区是较常见的,年代也较明确,大体相当于西周早、中期之间。墓中所出青铜礼器,除爵以外,其他如鼎、簋、甗,年代也相当。孟员鼎与扶风庄白出土的或鼎、长安普渡村长由墓所出的003号鼎、宝鸡茹家庄出土的井姬鼎相类。孟员甗则与扶风庄白出土的甗形制相近。孟狸父簋则和岐山董家出土的卫簋、长安普渡村出土的长由簋、宝鸡茹家庄强伯墓所出10号簋形制相近,唯孟狸父簋器腹较深,可能是这一形制铜簋中时代较早的一件器物。上述几种鼎、甗、簋的形制都是西周昭穆之际最常见的。根据M183所出的陶器、青铜礼器、兵器的形制分析,墓葬的年代可能在西周穆王前期,墓主人孟员当是昭穆时人[18]。
鉴于张家坡M183比较特殊,随葬品规格较高,笔者再介绍一下张家坡M215:
张家坡M215:墓向3度。墓道四壁较规整,上下基本垂直,底部略向外扩。墓道底西高东低成斜坡状,墓道自口至底深1.44—1.8米,东西高差0.36米。洞室开在墓道底部东侧壁上,门宽2.2米,墓门顶部呈拱形,高1米。洞室略呈长方形,北壁端直,南壁斜直,而东壁略呈弧形。洞室长2.25米,北宽0.8米,南宽0.88米,洞室顶部为拱形,由西向东呈弧形,洞室后壁即东壁高0.75米。洞室底部平坦,与墓道底部最低处相连接,处于同一平面上。葬具为一木棺,为长方形箱状,置于洞室内靠墓门处。棺长1.97米,宽0.6米,存高0.4米。棺板厚4.5厘米。棺内铺有朱砂。墓主人的骨架保存尚好。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双手交叉于腹上,双腿伸直,双脚并拢。人骨经鉴定,墓主人为老年女性。随葬器物有陶鬲、陶瓿各一件,或许由于洞室比较狭窄,而葬具又堵在墓门口,所以两件陶器堆放在墓道底部东北角上靠近墓门的地方,陶鬲在西,口部向上,陶瓿在东,侧放。墓主人周身围绕着一周蛤壳,都是两两相扣,有可能是缀在衣襟上的饰物(见图8)[19]。

图8 张家坡M215平剖面图
张家坡扇形洞室墓举例:
张家坡M285的方向为正北。墓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道南北长3.15米,北宽2米,南宽1.8米,墓道现存深度只有0.5米。墓道底部东高西低,略呈缓坡,高低相差4厘米。洞室位于墓道西壁上,墓门宽2.75米,墓门顶部因洞室顶部已破坏,形状和高度均不明。洞室平面作扇面形,南北两壁由墓门向外延伸,后壁即西壁作弧形接连两端,南北两壁长0.9米,后壁直线长3.5米,洞室进深1.1米,后壁残高0.5米。葬具为一木棺,长方形箱状,放在洞室中部靠近墓门的地方。棺木已朽,据残痕,棺长2米,宽0.73米,高0.4米。棺木原有彩绘,在西侧棺板上还遗留有红、绿两色彩绘痕迹,范围约长0.4米,但图案不清。墓主人的骨骼已完全腐朽,据骨粉痕迹可知头向北,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大都放在葬具南北两端的洞室内。在洞室西北部自北而南陈放有铜簋、铜鼎和陶鬲各一件,附近还散置铜泡、蚌泡等。在葬具南端的洞室内主要陈放兵器和车马器,大体上是一车四马的装备。兵器有戈两件,及盾上的大铜泡。此外,木棺的西边两角,各有一堆蛤壳,在墓门外还有一些贝(图9)[20]。
张家坡梯形洞室墓举例:
张家坡M141:墓向5度。墓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口部距地表深0.2米,南北长2.75米,东西宽1.45米,底部略大,长2.9米,宽1.5米,深1.7米。墓道底部为东高西低的缓坡,高差为0.1米。洞室门宽2.4米,墓门顶部呈拱形,高0.9米。洞室平面为梯形,南北两壁由墓门向外斜扩,与后壁相连。洞室后壁长2.65米,进深0.85米。洞室顶部由墓门向后壁呈弧形,后壁高0.4米。洞室地面平整,距墓道口深1.8米。洞室内置木棺一具,为长方形箱状,放在洞室里贴近后壁。棺木已朽,据残痕,棺长1.93米,宽0.47米,存高0.4米。墓主人骨骼大部分已腐朽不存,据残痕观察,墓主人头向北,仰身直肢。随葬品大都出于墓主人头端的洞室内,一件陶鬲、一件陶罐、一件漆器(已残朽,据残迹,大致为圆形,直径约0.25米,其上镶嵌有17片蚌饰)、一件石柄状器,散置一些蛤壳。在颈部及臂部各有一组用料珠和贝组成的串饰,胸前有一件玉柄形饰,左臂有一件小玉璧,腹部有一件小玉戈(图10)[21]。

图9 张家坡M285平面图

图10 张家坡M141平剖面图
这些洞室墓的共同特点是:长方形墓道底部稍高于洞室底部,流行仰身直肢葬。刘家洞室墓的洞室作长方形,在竖穴墓道的一边或两边有台阶,洞室某一端略长出墓道,多以土块封堵洞口;张家坡、大原村和碾子坡的洞室墓洞室作长方形或梯形,洞室一律短于墓道,多以木板和苇席封口。
在陕西扶风刘家、长武碾子坡与长安沣西大原村等墓地中发现的曰字形洞室墓,其形制结构与甘青地区发现的曰字形墓基本类似,但又有其本身特色:例如刘家发现的曰字形墓,墓室与墓道均作长方形,在竖穴墓道的一边或两边留有生土台阶,台阶高0.4—0.75米、宽0.2—0.8米。同时墓室的一端比墓道稍扩出0.5—0.7米。并且墓室底稍低于墓道。墓室长2.4—3.28米,墓口一般宽0.8—1.6米,用不规整的土块垒砌,起封门作用。洞室内壁多经修整加工,比较讲究的还抹一层薄的白灰面。有长方形木棺等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侧身屈肢葬。保存较好的有刘家M11、M46、M49等.墓室呈长方形,长2.4、宽1.2米,墓底留有生土台阶。M46,墓室低于墓道约0.23米,在墓室与墓道之间作斜坡状,葬式系侧身屈肢葬。M49,则在墓坑的一端设有壁完,深0.41米、宽1.07米、高0.6米,龛底与二层台面齐平,龛内放陶器两件。沣西大原村M309,形制与上述的稍异,墓道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底长3.25米、宽2.24米。墓室平面呈梯形,近墓道一侧较窄,长2.86—3.36米、宽1.42米。洞室底比墓道低0.16米,顶部呈拱形。先周与西周文化墓葬内多有葬具,并流行长方形木棺,有的在木棺的上下还用席子铺盖[22]。
综上所述,以上墓葬均由竖穴墓室和横穴洞室两部分组成,且横穴为放置棺椁尸体之处,符合洞室墓的基本定义。因此,关中地区洞室墓的起源年代应该确定为先周时期,而非战国时期。先周刘家的洞室墓相比于西周张家坡的洞室墓,虽然没有那么规范,平面结构上也显得不大规整,但将其认定为洞室墓,则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