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位置的演变
2025年10月14日
(三)粘贴位置的演变
花钿既为面部贴饰,就需要能粘合的材料。粘合花钿的材料被称作“呵胶”,是用牛鱼鳔熬制而成。由于花钿本身质地较轻薄,使用时,只需向“呵胶”轻轻呼出一口气,使之稍溶即可适于妇女粘贴花钿,如毛熙震《酒泉子》“晓花微微轻呵展,袅钗金燕软”[26]。当然,用舌头轻点一下花钿也可以粘贴,如赵光远(《咏手二首》“炉面试香添麝炷,舌头轻点贴金钿”[27]便是说的这种粘贴方法。
古代妇女多把花钿粘贴在眉心,而这也是花钿在发展起初最流行的装饰之法,如温庭筠《南歌子》“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28],顾夐《甘州子》“山枕上,翠钿镇眉心”[29];到了唐宋时期,花钿的形状、材质和色彩都有所创新,花钿粘贴的位置也开始多样化,开始将花钿贴于酒窝、两腮处,花蕊夫人《宫词》“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30]指把花钿贴于酒窝处,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31],指贴花于两腮。在晚唐、五代时期,花钿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甚至近乎畸形的时期,竟出现了“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32]及《天仙子》中“犀玉满头花满面”[33]的现象。妇女们追求妆容的艳丽浓重和新奇独特,不仅在面部涂上厚厚的脂粉,更是满脸贴花,以求艳压群芳,这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曾见闻的,盛唐社会的开放性在花钿妆这种普通的妇女妆容上也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