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的学术群体——“士”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
当然,经济和政治上的变革,也只是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外部环境,只有这一点,是很难达到那样辉煌的局面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能促成“质”的变化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群体,这一群体,在当时被称为“士”——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因此“士”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得以实现的内在原因。
“士”并非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而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带有知识分子性质的“文士”在这一时期真正形成。最初的“士”在西周封建等级制中居于最底层(西周封建等级制分两档,第一档是公、侯、伯、子、男,第二档是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虽然周王室的大权掌握在第一档贵族手中,但周王室和各分封诸侯国的具体事物却掌握在这一群地位低下、数量庞大的“士”手中,他们既有文士,也有武士。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突变和“礼崩乐坏”,“士”的地位和阶层也发生着变化,他们有的上升为显贵,有的则沦落为没落贵族。这些没落贵族无田可耕,但为了生活只有另谋出路,他们四处奔走,有的聚徒讲学,有的为人食客。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创始人,以学生上交的“束修”维持生计。而食客们只以“客”的身份暂栖于某一诸侯或权臣门下,行动上则来去自由,亦称“门客”。最有名的养客代表当属战国四公子了。据统计,仅战国四公子所收门客就达到一万两千人之多,由此足见当时游士数量之众。
正是这些职业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士”,包括创办私学的教育家,身怀奇技的“鸡鸣狗盗”之徒,共同繁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当然,仅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士”是无从谈起高质量的学术的。相反,没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广大的“士”阶层),即使有几位“大师级”的人物,要想达到百花齐放的程度也只是妄想。因此,正是有了老聃、孔丘、庄周、墨翟等等这样一批具有与常人为异的高品位的“知识分子”的加入并弄潮期间,以及众多拥护者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扬光大,才使得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成为震撼人心的现实。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经济变革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士”阶层不断壮大,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士”,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企图阻止或推动这个社会的变化,因此在思想上展开了斗争,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救世”或“处世”主张,他们为了自己的主张或学说得以落实,或聚徒讲学,或口头辩论,或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具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特色的“学术团体”。各学术团体间彼此攻击、批评、争辩,但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这样,你来我往,推动了这一时期整个学术上的繁荣,这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