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的影响

(一)对秦国的影响

商学派重农战的治国思想对秦国的影响可谓非常的深远,它促使秦国迅速的强大,并统一了六国,但是同时也促使秦帝国二世而亡。关于其积极作用我们就不必详言。这里主要想探讨其负面影响,自商鞅入秦进行变法以后,商鞅及其门人的治国思想在秦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一直到秦灭亡。商鞅及其门人的这种一元化治国思想对秦所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汉代的人就认为:“商鞅以重刑峻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内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痛水,益水饿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35]可见这种重农战的“壹务”思想在促使秦国强大的同时也蕴涵了巨大的危机。

首先,严刑峻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恶果。商鞅及其门人主张实行重刑,《赏刑》篇说:“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而重型的标准是“民不敢犯”,如果无人再犯便说明刑够重;如果还有人敢犯,则说明刑罚还不够重,不够重就得加重刑罚,只要奸不止则刑就不断地加重。这就片面地夸大了暴力的作用,从而使秦国的法律具有残酷、刻深的特点。到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更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36]到秦二世时,非但没有改弦更张,反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最后酿成“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的局面[37]。民众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之中,人人自危,这无疑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这种残酷的刑法的结果,“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8]最终,秦帝国在农民起义中土崩瓦解。

其次,唯重刑至上的愚民政策带来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商鞅及其门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名利的,如《算地》篇中说:“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矣。”“民生则计利,死则虑民。”作为国君就应该充分利用民众追求名利的本性去控制民众为自己王天下服务,而民众有求于国君的则是为了获得赏赐以致显贵,这样就把国君与臣民推到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上。并且商鞅及其门人还极端反对儒家的忠、孝、信等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使秦国造成严重的道德缺失,君臣之间、民众之间只有利益关系。缺少社会道德支撑的帝国能万世长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