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色彩的单一化

(一)材质、色彩的单一化

《全史宫词》载“夏至年年进粉囊,时新花样尽涂黄。中官领得牛鱼鳔,散入诸宫作佛妆。”[34]这是沿袭了宋代以牛鱼鳔为花钿制作材料的习俗。至于其中所提“佛妆”,乃起于六朝时期,是将额部点上黄色圆点或尽涂黄的一种妆容,与“额黄妆”相似,又与当时尚佛的社会心理相关。把牛鱼鳔涂为黄色,贴于面部,既是作了佛妆,又是花钿妆的一种。另外,《客座赘语》载南京江面上盛产一种名贵的鱼种(鲥鱼),其“鳞色如银,鲜明可爱,女工以为花靥。”[35]妇女用鲥鱼鱼鳞来粘在脸上作花钿,也是承袭唐代之俗,并未见创新之处。

元曲“宝鉴愁临,翠钿羞贴”[36],《西厢记》“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37]《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写潘金莲的妆扮为“拖着一窝子杭州攒翠云子网儿,露着四鬓,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越显出粉面油头,朱唇皓齿。”……在元代所记录的有关花钿的诗歌、戏曲中,其用词绝大多数都是“翠钿”“翠面花儿”等,这说明,花钿的色彩在元代已开始走向单一化,绿色花钿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元代富家贵族妇女的妆容中,额部妆容仍有涂黄的习惯,这主要是为了彰显其地位的显赫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