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之于中国
澳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及是在宋以后,真正的有人定居是在明朝初期,根据清乾隆年间的《重修澳门望夏村普济禅院碑记》记载及考证,“家自闽宦,改官粤之香山,遂世居澳地”的这位赵氏后人的祖先是明初来此定居并成为当地的大族,澳门才摆脱了荒芜,迎来了新的面孔[1]。
澳门古称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澳之名,著于《明史》”[2],并说“澳门,则以澳门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故合称澳门”。虽然有些地点存在争议,但是清代以后,澳门便成为这个小岛的名称。
葡萄牙人于15世纪末绕过好望角而进入了东方世界,先后在印度的果阿和马六甲建立殖民统治,在科伦坡、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等地建立商站,完全控制了整个印度洋的海上贸易,并进一步试图与中国建立联系。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人无法辨别这些人来自何方,因此采用了伊斯兰民族对欧洲人的泛称“佛郎机”。《明史》中有“佛郎机,近满剌加。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十三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知其名。”[3]随后“(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疾作,不克成礼。是年,琉球、占城、佛郎机、土鲁番入贡。”“武宗南巡,其使火者亚三因江彬侍帝左右,”[4]却由于侍者侍宠生娇,飞扬跋扈,引发朝廷不满,而葡萄牙的舰队又同时侵犯明朝屯门的主权,加之马六甲流亡政府派来诉苦亡国经历的特使,使葡萄牙人原形毕露,更加致命的是明武宗在旅途中突然病死,失去了强有力的庇护,直接导致了葡萄牙人征服梦短期流产。之后,江彬被杀,火者亚三被处决,断绝葡萄牙使团的朝贡,特使皮雷斯监禁而死。
第一次的碰面不欢而散,但是葡萄牙又多次卷土重来。由于意见相悖,摩擦程度日益激烈,双方曾发生一次小规模的战役,有人称“屯门之战”,中方大胜,迫使葡萄牙放弃武力入侵而选择以行贿等手段进入澳门。1529年,两广巡抚林富上疏要求重开广东市舶获准,广州于是重新成为通商口岸,葡萄牙人也被驱逐到广东,一番调查取舍,澳门成了他们的侵略目标。“(嘉靖)三十二年,番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曝圣经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茇舍,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瓴壁榱角为屋。佛郎机遂得混入。高栋飞甍,栉比相望。久之遂专为所据。番人之入居澳,自汪柏始。”[5]
自从葡萄牙入据澳门以后,这里就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地、交汇点,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宗教的传布,葡萄牙人将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澳门带入广东,转至北京等地。而中国的文化又通过澳门、广东传入西方,这个文化领域的交流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天文、绘图、地理、算术、建筑、航海、医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6]。
由于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初期,明朝政府对于澳门有严格的控制权,建城设官而以县治之,并允许城内有一定的自治权,虽有损主权却一直相安无事,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和葡萄牙总督并存的体制延续了200多年[7],清承明运,对于澳门十分重视,之前明朝官吏巡视澳门的少之又少,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派遣前往巡查,在鸦片泛滥之时,嘉庆、道光也多次派钦差大臣处理澳门问题及展开禁烟工作。鸦片战争之后,葡萄牙趁火打劫,想进一步占有澳门,在反复争执、英国干预的情况下,1887年,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条约确立了葡萄牙在中国的经商特权及在澳门的永居管理的权利。“从1553年澳门开埠到1846年(道光二十六)强行关闭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象征——关闸,再到如今条约的签订,澳门在沧桑中走过了兴起、繁盛、衰落的风雨历程。这是中西文明从初次大规模碰撞,冲突到逐渐交融缓慢演进的334年,也是西方文明在中国边缘停顿徘徊的334年。”[8]
澳门是中国海禁政策之下遭受外国侵略较早的一个地区,也是国人向外观望第一眼的地方。葡萄牙的到来,除了带来天主教外,同时还有先进的工艺和制造技术。御史何鰲曾言:“佛郎机最凶狡,兵械较诸蕃独精。”[9]其中火器最为优良,“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郎机砲,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10]以后,在战争中火炮、火铳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引进佛郎机炮外,明朝还发明制造了小型火器、骑兵用的火器,着实壮大了明军的战斗力。“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号将军者自大至五。又有夺门将军大小二样、神机砲……连珠佛郎机砲、信砲、神砲、砲里砲、十眼铜砲、出连珠砲、百出先锋砲、铁捧雷飞砲、火兽布地雷砲、碗口铜铁铳、手把铜铁铳、神铳、斩马铳、一窝锋神机箭铳、大中小佛郎机铜铳、佛郎机铁铳……之属,凡数十种。正德、嘉靖间造最多。”[11]火器的批量生产,扩大了在战争使用的广泛性。万历年间的援助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主将李如松就使用了各种佛郎机火器,取得大捷。在对抗满洲的战争中,明将袁崇焕使用经葡萄牙转手的红衣大炮坚守宁远,对满洲军队造成重大伤害,并造成了努尔哈赤的死亡。清朝初年,由于之前所受到的痛苦,积极铸造火器,如红衣大炮“天祐助威大将军”等,并在关塞,沿海设置炮台,用以防守。只是几年太平盛世过后,武功废弛,军纪涣散,又不能更新装备、进修军事管理技术,官员互相倾轧,在后来的作战中吃尽苦头,无可奈何。
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同时,澳门的商业贸易也随之兴起。而进行交易的商品中竟是大宗的鸦片,使澳门一度成为远东最大的鸦片转运站。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内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民众健康,1794年,中国政府首次宣布严禁鸦片输入,但走私仍然十分猖獗。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政府曾多次就澳门走私鸦片的情况给予严厉查处,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在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后,葡萄牙与英国成为竞争伙伴,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禁烟政策已经无法阻止葡萄牙人的鸦片了。
同时,澳门又成为中国苦力贸易的第一个市场和据点。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后,掠卖人口现象十分频繁,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朝政府规定:“禁买人口。凡旧新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不法者,按名追究,仍治以罪。”[12]乾隆十四年(1749)清政府下令:“禁卖贩子女。凡在澳华夷贩卖子女者,照乾隆九年详定三例,分别究拟。”[13]在政府的不断施压下,英国、葡萄牙只能在暗地进行罪恶贸易,等到鸦片战争以后,搬上明面,澳门成为最大的苦力出口港。1871年,古巴等南美几个沿海国家相继在澳门设立五个代理机构,分别进行苦力贸易。当时粤海关税务司报称,“同治九年,秘鲁船一只在澳门贩载华工三百十三人,同治十年,秘鲁船十三只在澳门贩载华工五千九百八十七人,同治十一年,秘鲁船十九只在澳门贩载华工九千三百八十一人。”[14]面对如此不顾人权的行为,清政府特派李鸿章多次与秘使交涉,并说明华工相关专条,“不准在澳门及各口岸勉强诱骗中国人运载出洋,违者其人严惩,船只罚办”。通过清政府的努力以及世界舆论的谴责,1873年12月29日,澳门总督阿尔校发表公告,宣布禁止“猪仔”从澳门装运和出洋,苦力买卖在名义上停止了。
葡萄牙人在澳门修建教堂、修道院,以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融入大清的国土,试图在中国人的心中留有美好的印象。他们造炮厂,设学校,宣扬西方的技术,甚至还向外派遣留学生。在天主教徒的热衷传教之下,许多人将自己年幼的儿子送往教会,再由教会送往西欧国家学习。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有一所留学生学校,曾经有学员担任马戛尔尼出访大清的使团翻译[15]。可是,即使此刻的澳门就是西方在中国的缩影,政府还是把它当作一个风中孤岛,对在此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把澳门完全遮掩在国人面前,这样,少数人的先进意识无法形成强大的学习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也推迟了好几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