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上冢习俗兴盛的原因
汉代上冢习俗的兴盛也有其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为汉代崇孝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从上至下流行开来。儒家思想中尤其强调礼教,特别推崇“忠”“孝”二字,又加上当权者对其极力地鼓吹和赞扬,孝的思想在当时可谓是红极一时,也对后来习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上冢上墓对祖先进行祭拜,不仅能表达自己的哀思,也能彰显自己的“孝心”。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如前面所述,汉代人上冢的次数比较频繁,上冢的活动也丰富多样。
其二,汉代人重墓思想根深蒂固。《东观汉记》十六云:“汝南王琳十六岁丧亲,遭大乱,百姓奔逃,惟琳兄弟独守冢庐。”[45]大难来临之时,却有人独守冢庐而不去,可见冢庐在汉代人心中的地位。此外,拥兵而起的枭雄甚至都以保全坟墓为口实。《后汉书·马援传》云:“援为书与隗嚣将杨广曰:‘……季孟平生自言,所以拥兵众者,欲以保全父母之国而完坟墓也……’”[46]《汉书·元帝纪》云:“永光四年,诏曰:顷者,有司奏徒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47]由此可见,就连汉代的高层也都重视和承认百姓重墓这一事实,故此上冢习俗得以发展与兴盛也就不足为怪。
其三,原有的祭祀习俗过于繁杂,上冢习俗相对而言更加简洁省力。古代君主的宗庙都建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朝”后“寝”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原来汉高祖的庙就按照传统的礼制建在了长安城中。后来汉惠帝接受了叔孙通的建议将高庙重建在了长陵的渭水以北。由于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将留在墓室中,因此这次将庙移至墓侧的改制就方便了先人享受祭祀,实则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正是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改革,冢墓的地位不断上升,上冢的习俗也就慢慢得以发展。
其四,汉代中期以后由于豪强大族势力的发展,他们常常利用上冢之事汇集宗族、宾客、故人。以此来作为团结和扩大宗族势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汉书·何并传》云:“侍中王琳卿通轻侠,倾京师。后坐法免,宾客愈盛,归长陵上冢,因留饮连日”[48]《汉书·游侠传·原涉传》亦云:“涉欲上冢,不欲会宾客,密独与故人期会。……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49]由此可知当时的官僚、豪族利用上冢的机会会集宾客故人,都会预先发出通知,提前约定日期。也正因为这些原因的推动使汉代的上冢之礼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