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行为死者焚烧纸钱之风

一、唐代盛行为死者焚烧纸钱之风

《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记载唐代盛行为死者焚纸钱的风俗。“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并且“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唐代的寒食节,家家户户为已经逝去的亲人烧纸。唐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证。如王建《寒食行》诗称:“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2]张籍《北邙行》[3]曰:“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唐人高度重视“血食”观念,倘若亲人的坟冢不在身边,即在河边烧纸,所谓“远人无坟水头祭”。笔者认为,河边烧纸的行为源于古人“北海”是司命场所的认识。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并没有阎罗王司命的说法,古人的意识里泰山、北海均是司命场所,在河边烧纸,因“百川东到海”,古人就执着的认为他们所烧的纸钱就会随着流水到自己的亲人、祖先所在的北海[4]。钱塘县苏小小,寒食节无人在其坟前送上纸钱,诗人徐凝就发出了感慨:“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