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序助晋败秦的动机分析
在上文中考实朱序于太元四年被俘,任前秦度支尚书有四年时间。度支尚书是掌握财政权力的重要职务,但其仍然在淝水之战中助晋败秦,可见他是不曾真心为前秦效力。究其原因,首先是南方官员轻视北方政权,这一点,从史书中常见的“索虏、虏”等称呼可以轻易得知。其次是“正统”观念的影响,晋室南渡后,“正统”似在南方,苻坚攻晋,就有争夺正统的因素在其中,朱序作为南方的官员,自然不会轻易为“贼”所用。第三是朱序的个人地位决定,本文第一部分推定他是荆襄地区土著豪族的代表人物,在前秦并无根基,他在东晋虽然没有进入统治核心的机会,做地方长官还是有保障的;又因为魏晋时期的宗族观念强过忠君观念,所以朱序才在不得已的时候接受苻坚任命,保存性命以待回归;事实证明,逃归东晋后的他并没有因为在前秦任官而被问罪,反而借淝水之战的表现获得晋升,更证明了上述推断。
综上所述,其一生主要活动区域在淮水沿线,而江淮地区是南北交战的必争之地,尤以寿阳和朱序镇守的襄阳为重,其控制权在南北政权手中几次交替,他身当防御一线,在东晋北拓疆域的时候往往身为前锋,虽然没有接近建康这一政治中心,但在江汉流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传评价他“虽人不逮古,亦足列于当世”是非常恰当的。
【注释】
[1]杜希德先生认为:“被选为每一则传记的传主的人物之所以合格,或因为他们的经历具有最宽泛意义上的政治价值,或因为他们成就了与政治秩序相关的某种卓著功业,或因为他们为维护道德秩序作出了贡献。”(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57页。)可见,朱焘至少在唐人的价值判断中不具有“最宽泛意义上的政治价值”,也就是说,他的地位并不重要。
[2]陈苏镇:《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第30页。
[3]方高峰:《东晋南朝杂号护军考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第38页。
[4]张鹤泉:《东晋征讨都督探讨》,《史学集刊》第1期,2003年1月,第16页。
[5]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卷,第7页。
[6]张西云:《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