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传奇的开幕
拂去远古的尘埃,开启历史的画卷,记忆中那片神奇的土地悄然向我们走来。敦煌,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文明的奇迹,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曾几何时,漫漫黄沙,驼铃悠悠,一对对肤色各异、服饰不同的人往来行进在这大漠之上,敦煌无疑是这黄沙中的一粒明珠,瀚海中的一座孤岛,寄托了行旅之人的全部希望。
今天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地带。处北纬40°10′,东经92°48′,北面是蒙古、西伯利亚、南面为地处高寒的青藏高原,西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古代西域)。敦煌自古以来就夹在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之间,是丝绸之路河西道、青海道和西域南、北交汇处的一大边关要塞[2]。
据考古资料显示,敦煌的历史可以最早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通典》卷一七四:“沙洲,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其地也。”[3]《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允姓之戎,居于瓜州”[4],此瓜州即是现今的敦煌地区。至汉初,敦煌地区先后被赛种人、乌孙人、月氏人和匈奴人占据,汉元鼎六年(前111),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敦煌”之名得以问世。敦煌扼河西咽喉,于中原王朝来说,其军事地位极其重要,鉴于此,汉武帝还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5],“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都护”[6]有效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揭开了千年敦煌的恢宏画卷。
由于敦煌最初是作为汉王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其最初的居民多是戍边军士和朝廷从内地征发的屯边百姓。后来,汉王朝平定西域后,由于敦煌处河西走廊之咽喉,东西交通之要冲,往来商旅不绝,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敦煌也就逐渐演变为东西文化商贾交流的大都会。当时的商道主要有:自敦煌东北经安西,是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交;西北经由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南行穿越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越阿尔金山,直抵青海格尔木。敦煌坐中四连,实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枢纽之地[7]。从这里西行,经过中亚,可与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联系起来,著名学者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8]
这种兴盛繁荣依赖于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全力经营,多次击败周边游牧民族对河西的窥伺劫掠,有力维护丝路的畅通的同时也就促成了敦煌的发展。至西汉末年(元始二年,公元2)敦煌有“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辖县有六,为“敦煌、冥安、效榖、渊泉、广至、龙勒”[9],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往来商旅不断,丝路漫漫、驼铃悠悠。故此,《汉书·地理志》引应劭《风俗通义》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10]《元和郡县图志》中亦有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