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上冢习俗浅谈

汉代上冢习俗浅谈

魏 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博物馆班)

“上冢”亦称“上墓”或“墓祭”,是定期上冢祭祀祖先的习俗。而关于上冢(墓祭)的出现一直是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上冢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习俗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早在明清时期,学者们就“古墓不祭”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近代也有学者对汉代的上冢习俗进行了一些讨论和研究。但总的说来研究的人数不多,成果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古代的文献材料有限,要想发现新的材料很难;另一方面诚如李学勤先生在《汉代婚姻形态》序文中所言:“礼制的研究,对探讨古代社会及其他文化的许多本质性的内涵极有裨益,可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凭借的前人成果并不很多。”[1]正因如此,虽然汉代上冢习俗在很多学者的著作中涉及,但往往叙述较为简单,或者局限于叙述习俗的活动内容或者其影响,而关于汉代上冢习俗的综合性论述尚不多见。所以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资料,对汉代上冢习俗的源流、内容形式、原因、影响等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