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的发展演变
2025年10月14日
一、巾子的发展演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服饰在我国古代社会不仅起着避寒保暖的作用,而且许多朝代在服饰上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巾作为首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巾最初主要起包裹头发的作用,是不分尊卑贵贱的,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妇女就用巾子将长发裹起以便于劳作。《玉篇·巾部》这样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1]可见巾子在最初只是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并没有等级区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巾逐渐由劳动需要演变为一种礼仪甚至是等级制度的反映。尤其是随着冠的出现,巾逐渐成为社会地位较低的庶人所用的头饰,《释名》中对其解释为“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2]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汉代末年,汉末由于统治者的使用和一些士人的不拘礼法,与形制繁琐的冠帽相比,以巾束首要便利得多,轻便的头巾便大为流行,巾由此逐步进入上层社会。当时一些文人雅士、王公大臣,甚至各路诸侯,都用头巾来束发,以示风雅,据说连曹操也常常裹巾。由于上层人物都不戴帽而裹头巾,对社会影响很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衣饰方面的新元素,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服饰的这种改变体现在巾帻上则打破了等级制度的划分,整个社会都有戴巾的习惯,而且许多隐士也戴巾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品格,因而魏晋时期那种独特的社会风度在巾上有了很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