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
除此之外,妇委会还很重视儿童保育、教育、生产等事业。在保育方面,1938年8月就已经在西安女中的基址上建立了保育会,隶属陕西各界抗战后援会,收容了苏、晋、鄂、皖等战区流亡儿童、烈士后裔、抗属子女、流浪儿童300余人。后来由于敌机轰炸,遂转至岐山周原附近的蔡家坡永乐庵,并改属妇委会,由总会每月拨款3851元。这期间保育会进行了总务建设,使得保育、教导、卫生等方面都走上了正轨[20]。到了1940年,收容难童数量增加,仅当年7至9月以来就从各战区抢救难童137名。遂开始筹设难童保育院,地址暂设在妇委会后院。12月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备第二儿童保育院[21]。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妇女、儿童识字运动。但是该项运动前几期都未给出具体数字。1940年10至12月的工作报告说妇女识字班和儿童识字班共计有223人,但是,这篇报告在叙述保育会时说,“本会教育方面,由本会原有儿童识字班,规模加以扩充”[22]。也就是说儿童识字班实际上还负担了难童保育院(后第二儿童保育院)的教育工作,因此除难童137名外,识字班的社会影响程度似乎相当不理想。最后要说的是抗属工厂。当时宣传队成天拿着小旗子到乡村去告诉老百姓为国家战死是如何的光荣,但这对老百姓来说却意味着谁上前线谁家里就会有人饿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妇慰会决定成立基于救济抗战军属的抗属工厂,既安定了抗战将士的家属,又缓解了后方的失业情况。抗属工厂厂址设在北关的含元殿,利用原有旧窑8个,又新筑14个作为厂址,共有纺织设备80架。前六个月的学工期供给食宿,每月补贴2元,学期满后按成绩给工资[23]。抗属工厂成立后,民军眷属[24]组织的生产合作社也并入其中。
总体来说,1940年前后的西安以新促妇委会为中心开展的战时妇女工作,使人们对其在社会上产生的效果有了新的认识和估计。也正是因为战时社会的特殊要求,妇女进一步走向更宽广的社会空间,对战争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起到了安定后方、支援前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