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国忌”和“私忌”

五、唐代的“国忌”和“私忌”

皇帝和皇后去世的日子叫“国忌”,而父母去世的日子叫“私忌”。国忌和私忌统称为忌日。封演说:“忌日请假,非古也。”根据其所引事例,忌日当起源于魏晋时期[44]

在国忌这一天,禁止饮酒举乐,而且全国各种机构都要停止办公,称为“废务”。京城和地方州,都要选择一处佛寺和道观设斋,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要集合起来行香,州县官员则在各州设斋行香[45]。唐制规定:“私忌日给假一日,忌前之夕听还。”[46]在开元二十年(732),曾发生过一件与私忌有关的事件。按照规定,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轮流值班,二月二十日本来轮到中书舍人梁升卿值班,但是第二天是他的私忌日,当天晚上要回家,于是传制门下省给事中元彦冲,要他提前值班。但是元彦冲已经回家,正在与亲朋聚宴,不愿返回宿卫。两人因此冲突,于是谁也没有来值班。恰恰这天晚上要起草敕书,却找不到当直的人。玄宗大怒,下令严究此事。元彦冲通过新昌公主说情,谎称并不知道要提前宿直,于是不了了之;而梁升卿因为朝内无人,被贬为莫州刺史[47]

唐代的忌日要坐在房中不动,“居丧再周之内,每至忌日哭临受帛,无不见人之义。而除服之后,乃不见人。实由世人以忌日不乐,而不能竟日兴惑,以对宾客,故弛懈放逸自晦,不与外接。设假之由实在于此,颜之推亦云:‘忌日感慕,故不接外宾,不理庶务。’”

瀛洲刺史权龙襄的事例就能说明忌日情况。权龙襄不知私忌日为何物,问府史:“何为私忌?”属下回答说:“父母忌日请假,独坐房中不出。”权龙襄依言而行,到了父母忌日,“于房中静坐,有青狗突入,龙襄大怒,曰:‘冲破我忌。’更陈牒,改作明朝好作忌日。”[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