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洞室墓,就是地下横穴室墓,也称为土洞墓,是从地表向地下挖出竖穴,在其底部的一侧再挖一个窑洞式的横穴作为放置死者遗体的墓室。中国古代(汉代以前)传统的墓制是竖穴土坑墓,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使用的竖穴土坑的大小都有较为严格的制度:统治者及高级贵族的竖穴既深邃且宽大,并用大量木料构筑成木椁墓;庶民的竖穴土坑墓窄小而较浅,只能使用单棺或者无棺。在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次为洞室墓。洞室墓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洞室墓按墓道形状可分为梯形墓道的洞室墓与长方形墓道的偏洞墓两大类,按墓底结构的形状简称为凸字形墓与曰字形墓。在过去的报导和论述中,凸字形墓也称为甲字形墓。曰字形墓形制较特殊,称谓不一,既有称偏洞墓、偏洞室墓或偏洞式墓的,也有称为横穴洞室墓与竖井侧穴墓的等等。简言之,我们认为墓葬结构由竖穴墓道和横穴洞室两部分组成的即为洞室墓。
关中地区洞室墓的起源年代,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战国时期。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滕铭予先生在《论关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一文中指出:“关中地区最早出现洞室墓的年代是在战国中期晚段,最早出现洞室墓的地区是西安地区和大荔地区。”[1]李学勤先生著的《东周与秦代文明》[2],张之恒先生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3],孙英民、李友谋先生主编的《中国考古学通论》[4],马利清先生主编的《考古学概论》[5]等著作,都将关中地区洞室墓的出现年代定到战国时期。
但是,我们在研读考古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早在西周甚至先周时期,关中地区已经存在着洞室墓,如陕西周原考古队于1981年在扶风刘家墓地发掘的20座姜戎墓葬中,15座为偏洞式墓,4座被社员挖掉,形制不清,仅一座为土圹竖穴墓[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在长安张家坡[7]和沣西大原村[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长武碾子坡[9]均有发现洞室墓。此外,陈全方、陈敏著的《周原》[10],张宏彦先生《中国考古学十八讲》[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考古学·两周卷》[12]都建议大家关注先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发现的洞室墓,但都没有进行专门的论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战国之前的洞室墓予以关注,并对关中地区洞室墓的出现时间、地点及文化属性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