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刘家墓地

(一)扶风刘家墓地

刘家村位于扶风县法门乡,南距县城约15公里,地处周原遗址区之内。由于水土流失的原因,刘家村西南已形成一片东北高、西南低的斜坡地,墓地就在斜坡地的西北边缘。刘家墓地约500平方米,钻探出墓葬80余座,其中有姜戎墓葬20座。在这20座姜戎墓葬中,15座为偏洞式墓,4座被社员挖掉,形制不清,仅一座为土圹竖穴墓。洞室墓举例:

扶风刘家M46:方向10度。墓道长1.36米、宽约0.95米。墓室长1.22米、宽0.76米。洞室顶部已塌陷,边缘未塌部分残高0.33米。墓道没有台阶,底部高于墓室底部0.23米,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很陡的斜坡。墓室底距地表深1.23米。死者为成年男性,无葬具,头向北,侧面向左,双臂弯曲于胸前,下肢呈100度弯曲。随葬器物放置在头端,仅陶鬲一件(图1)。

扶风刘家M37:方向15度。墓道长3.25米、宽约1.4米。墓道西、南两侧有生土台阶,西阶宽1.02米、南阶宽0.45米、均高约0.52米。洞室长3.28米、宽1.76米、高1.05米。长方框形棺紧靠墓室北壁放置,长约1.85米、宽约0.67米,板厚6厘米。死者头向东北,侧身面左,骨架大部分已腐朽,下肢骨残存,似为仰身直肢葬。颈戴小骨珠项链一串,骨珠大部分已朽坏。出土陶器共十件(图2)。

图1 扶风刘家M46平面图

图2 扶风刘家M37平面图

扶风刘家M41:方向80度。墓道压在一条水渠之下,未能发掘。墓室长3.2米、宽1.6米、高0.8米。长方框形棺紧靠墓室北壁放置,长约2.05米、宽约0.8米,板厚约5厘米。骨架大部分腐朽,但尚可辨认为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五件,全部放置于头端棺外(图3)。

扶风刘家M11:墓口上边已被社员挖掉约1.2米,方向46度。墓道长1.66米、宽1米,留有生土台阶。西侧台阶宽0.25米、南侧台阶宽0.27米。墓室长2.4米、宽1.2米、高0.78米。墓门宽1.3米、高0.75米,用土块垒起封门。框形木棺紧靠北壁稍偏西端放置,长1.85米、宽0.6米,板厚约5厘米。死者为30岁左右的女性,骨架保存完整,头向东北,面朝上,侧身直肢。随葬陶器四件,全部放置于头端棺外(图4)[13]

图3 扶风刘家M41平面图

图4 扶风刘家M11平面图

发掘者认为,刘家村土洞墓葬的形制、埋葬习俗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有必要划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即刘家文化。除被社员挖掉和早期被盗掘的6座墓葬具不清外,余14座中11座发现有棺。棺没有底和盖,呈长方框形,长约1.8米、宽约0.7米,板厚5—8厘米。无棺的3座墓中,有2座为小孩墓,另外1座是在墓底挖一个长方形的土槽,长1.7米、宽0.27、深0.1米,骨架全部放置于土槽内。个别墓,如M9、M47,墓室内壁涂一层薄薄的白灰面。

除骨架腐朽、葬式不清者外,死者多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侧身直肢葬各一例。仰身直肢葬下肢伸直,双脚并拢,上肢有的伸直,有的弯曲置于腹上;多数仰面向上,也有侧面向左的。侧身直肢葬是侧身直肢仰面向上,屈肢葬是侧面向左,双手弯曲于胸前,下肢弯曲,股骨与胫、腓骨之间约成100度角。尽管葬式有异,但一律头向东北。

随葬品主要是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装饰品有小铜泡,成串的骨珠、贝和蛤壳。生活用具全为陶器,都是死者生前的实用器,鬲、单耳罐都有很厚的烟炱。各墓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除被盗者外,少者一件,多者达十件,一般为五、六件。器物组合为鬲和罐。随葬陶器全部放置在死者头端棺外,一般放置两排,炊器在前,贮器和水器在后,每件陶器都用一个扁平的石块盖住口部,仅M49随葬陶器例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