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上冢习俗的形式和内容
汉代人们上冢的原因各异,形式也是复杂多样不一而足,祖先也不是唯一的上冢祭礼的对象。《日知录》云:“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有人臣而告事于陵者,有人上冢而会宗族故人者,有上冢即太官为之供具者,有赠谥而赐之于墓者,有人主而临人臣之墓者,有庶民而祭古贤人之墓者。”[21]有的是弟子上其师冢,《汉书·儒林·周堪传》云:“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号其门人唐林子高为德行……王莽时,林、吉为九卿,自表上师许冢,大夫博士郎吏为许氏学者,各从门人,会车数百辆,儒者荣之。”[22]有的是故吏上长吏墓的,《后汉书·鲍永传》云:“(永)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23]有的是故仆上旧主之冢的,《后汉书·独行·李善传》云:“(善)从京师之官,道经淯阳,过李元冢,未至一里,及脱朝服,持锄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自炊爨,执鼎俎以修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此。’尽哀,数日乃去。”[24]有地方大吏祠乡贤之墓的,《后汉书·李云传》云:“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25]有士大夫奠知己之墓的,《后汉书·桥玄传》云:“(曹)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26]有拜古圣贤人之墓的,《文选》曹昭《东征赋》云:“遽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裘坟。”[27]有的人遗爱夷狄,而夷狄拜其墓的。《后汉书·种暠传》云:“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28]
汉代臣下在外郡上冢祠祀,或由上请,或以特诏。《汉书·楼护传》云:“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29]《后汉书·吴汉传》云:“汉振旅浮江而下,至宛,诏令过家上冢,赐谷两万斛。”[30]《后汉书·韩稜传》亦云:“迁南阳太守,特听稜得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31]此外,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常常派人祭臣下墓或自幸王公、贵戚、功臣冢。《汉书·循吏传》云:“平帝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岁时郡两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32]《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云:“元和三年,行东巡守,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遂幸苍陵,为陈虎贲、鸾辂、龙旂以章显之,祠以太牢,亲拜祠坐,哭泣尽哀,赐御剑于陵前。”[33]《后汉书·樊宏传》云:“(建武)十八年,帝南祠章陵,过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于湖阳。车驾每南巡,常幸其墓,赏赐大会。”[34]《后汉书·祭遵传》云:“(遵)既葬,车驾复临其坟,遵从弟肜,及遵卒——无子,帝追伤之,以肜为偃师长,令近遵坟墓,四时奉祠之。”[35]《后汉书·孝安帝纪》云:“(延光三年冬十月),遣使者祠太上皇于万年,以中牢祠萧何、曹参、霍光。”[36]此外,皇帝也常常把“归家上冢”作为一种恩赐,例如东汉大将王常就有如此经历,《后汉书·王常传》云:“(建武六),征还洛阳,令夫人迎常于舞阳,归家上冢。”[37]又如《后汉书·岑彭传》云:“(建武六年冬),征彭诣京师,数招宴见,厚加赏赐,复南还津乡,有诏过家上冢。”[38]
汉代上冢活动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追念已故亲友也不是其唯一目的,并且有的上冢活动规模已经十分宏大。贵族王公上冢往往诏令太守都尉以下皆会。《后汉书·冯异传》云:“建武二年,诏异归冢上墓,使太中大夫赍牛、酒,令二百里内太守、都尉已下及宗族会焉。”[39]上冢的人往往会召集其宗族并且提前约定时间。《汉书·叙传》云:“伯见征……上书愿过故郡上父祖冢。有诏,太守、都尉以下会。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北州以为荣,长老纪焉。”[40]《汉书·楼护传》云:“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予束帛,一日散白金之费。”[41]有些达官贵人上冢的规模非常的大,花费也很多,董贤得到汉哀帝的宠幸,其上冢的阵势也是非常可观。《汉书·鲍宣传》云:“(董贤)上冢有会,辄太官为供。”[42]董贤上冢举办酒会居然需要宫中少府所主管膳食的太官主持供应,这种酒会的规模和奢侈程度就可想而知。
除上述汉代的上冢习俗外,汉代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上冢习俗就是“刑徒不墓祀”。这主要与汉代人崇孝的思想和忌讳的观念有关。《论衡·四讳篇》云:“二曰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但只(知)不可,不知其不可之意。……至或于被刑父母死不送葬;若至墓侧,不敢临葬;甚失至于不行吊伤见佗之人柩。……实说其意,徒不上丘墓有二义。义理之讳,非凶恶之忌也。徒用心,以为先祖全而生之,子孙亦当全而归之,刻画身体,毁伤发肤,少德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愧负刑辱,身自刻责,故不升墓祀于先,一义也。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缘先祖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憯惕,恐其临祀,不肯歆享,故不上墓,二义也。”[43]《太平御览》六百四十二引《风俗通》亦云:“徒不上墓。俗说:新遭众原解者,不可以上墓祠祀,令人死亡。谨按〈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曾子病困,启手足,以归全也。遭刑者髡手剔发,身被加笞,新出狴犴,臭秽不洁。凡祭祀者,孝子致斋,贵馨香如亲存时也。时见子被刑,心存恻怆,缘生事死,恐神明不歆,故当不上墓尔。”[44]此两段话已经将这个习俗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