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的改进(包括广告和插图的运用)

(一)形式上的改进(包括广告和插图的运用)

打广告促销并非今人专利,而是古已有之,坊刻通俗小说最能体现,大概古今生财之道颇为相似。最醒目的广告就是在书名上下功夫,以期吸引读者。通常书名上会出现:新刊、新刻、精镌、按鉴、参补、全相(象)、评点、批评、京本、古本、秘本等,大多名不副实。其次,还有对书名或标题进行解释的,如万历十五年金陵万卷楼的《国色天香》卷一《珠渊玉圃》下就有“是集大益举业,君子慎毋忽焉。”[22]此外,还常在识语或凡例中对小说大肆宣传。如《新列国志》就有识语:“……墨憨斋向纂《新平妖传》及《明言》《通言》《恒言》诸刻,脍炙人口,今复订补二书,本坊恳请先镌《列国》,次当及《两汉》,与凡刻迥别,识者辨之。”又如崇祯时尚友堂刊《拍案惊奇》,识语是:“……自笔墨雅道当然,非迂腐道学态也[23]。在凡例中打广告,如崇祯人瑞堂的《隋炀帝艳史》中凡例云:“……今艳史一书,虽云小说,然引用故实,悉尊正史,并不巧借一事,妄设一语,以滋世人之感。故有源有委,可徵可据,不独脍炙一时,允足传信千古。”[24]当然,在序跋中运用广告也是一贯手段,往往借助名人,如天许斋所刻《古今小说》识语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在正文或牌记中打广告也是司空见惯的,这些广告要么吹嘘自己书坊所刻之书,要么诋毁他坊所刻之书。竞争激烈,商业色彩明显,功利性比较强。因此,这些小说品质闯差不齐,良莠不齐,但客观上促进了通俗小说的传播。插图的运用可以起到“辞所不到,图绘之”的效果,故广受读者喜欢。现存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之一唐代咸通时的《金刚经》就有图,但无商业色彩。书坊为了拓宽市场,增加收入,特请名笔妙手以图配文。插图本最常见的形式是上图下文,如万历年间刊印的《新刻全像达摩出身传灯传》,也有将图嵌于文中的,如萃庆堂刊印的《吕剑飞仙记》。插图本能吸引读者,是因为它很形象,《禅真逸史》刊出时,凡例中就介绍了插图:“……俾观者展卷,而人情物理,城市山林,胜败穷通,皇畿野店,无不一览而尽……”[25]由此可见,插图本之魅力何其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