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1.看社火花灯
社火花灯就是元宵节时的灯火。平民百姓都会在元宵节这晚到大街上看社火花灯。《红楼梦》中仅在第一回描写了这样的情景:“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65]《岁华忆语·金陵岁时记》则这样描写普通人过元宵节的景:“燃爆竹,打十番,樗蒲六博,往往竟夕,街市铺肆,竟悬彩灯,龙灯高跷,亦出没于衢巷中。”[66]虽然贾府的元宵佳节仪限于他们的“深宅大院”之中,但那铺陈的气派却着实让人羡慕。
贾府为了迎接元春,“年也不曾好生过”,“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67]可见,社火花灯在元宵节的重要性。元春游幸大观园时,贾府“一面传人一担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院内各色花灯闪烁,皆系纱绫扎成,非常精美,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朗;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所成,粘于枝上,每一枝悬灯数盏。……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慢,自不必说。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寥汀花溆’四字”。“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68]。这样的气派,这样的场面,足见大家风范,虽限于院门之内,但其中的乐趣却也道不尽。
元妃归省临行之前,在宫中也要看灯。“太监云:‘早多着呢!未初用晚膳,未正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进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69]《清朝野史大观·清官遗闻》曰:“游灯时,并佐以音乐。灯之后,则有烟火,各星中国历史之风景,以及葡萄紫藤,与其他诸花形焉。种种幻状,极为可观。灯火之侧,有一移动之木屋,太后及诸宫眷居其中视之,而免冒寒气也。”[70]此足以说明《红楼梦》中节日习俗的真实性。
第五十三回,贾府的元宵节花灯又别有一番情趣。“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應灯。每一席间树一柄漆干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着采穗各种言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71]
2.猜灯谜
《红楼梦》中的猜灯谜活动是作者有意安排,用以暗示人物命运,然而,春节期间猜灯迷习俗不是空穴来风。灯谜又叫“春灯谜”,“文人学士,暇时至为谜语,新年鲜事,则张条于衢日春灯候教。万头攒动,聚影一灯,忽然有悟,高声请问,则群耳倾注,或拍手狂噱,此游戏之近雅者”[72]。
贾府春节所玩的灯谜也是提前做好的。第四十九回《玻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凤姐传老太太的话:“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做些灯谜儿大家顽笑。”[73]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又有“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做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74]果然李纹、李绮姊妹做了几个“四书”的让大家来猜。
《红楼梦》中专门描写猜灯谜的情节是在第二十二回,先是元妃从宫中发出灯谜由众人猜,之后勾起了老太太的兴致,在家里大设“春灯雅谜”,猜中灯谜者都得到了一些小礼品。虽然和普通人到大街上看灯猜灯谜不同,但也别有一番滋味,至少可以自娱自乐。
春节期间家宴上的娱乐活动:
凡是豪门贵族,每逢年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而家宴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通常都有很多娱乐活动。贾府也不例外,他们的春节家宴上,最重要的两项节目莫过于看戏听曲和喝酒行令。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分别是:《家宴》《乞巧》《仙缘》《离魂》,因龄官唱得极好,要她多加两出,贾芸想让她唱《游园》《惊梦》,龄官执意不肯,非要唱《相约》《相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扬州画舫录》中的一段文字:“(双清班))初居小秦淮客寓,后迁芍药港。班中喜官‘寻梦’一出,即金德辉唱口。玉官为小生……金官凭人傲物,班中谓之‘斗虫’,而以之演‘相约相骂’,如初鬼斧神工。”[75]
从第五十回中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戏曲的流行与普遍。“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儿酒席,定一班小戏,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等家宴。”……贾母笑道:“你瞧瞧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都比咱们家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的人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鲜样儿。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需用箫合笙前,馀者一概不用”[76]。看来,听戏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很多豪门大家都养着戏班子,人们也懂得听戏。况且在节日期间,听戏确实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欢腾的气氛。
除了听戏之外,说书在当时也很流行。说书即“宋之评话。平时各茶社延请评话家,登座讲演……其讲演则绘声绘色,照原书穿益,滑稽科诨,可供雅俗共赏。”[77]贾府将说书女先儿请到家中,虽然女先儿所讲的《凤求鸾》被贾母打断,但女先儿的说书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毋庸置疑的。
贾府的春节家宴上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行酒令”。行酒令“率在酒阑之时”[78]贾母等所行的“春喜上眉梢令”是酒令中的“花枝令”,即“击鼓传花”[79]。“那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敲起来,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进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激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80]梅花分别传到贾母、凤姐儿手中,两人饮酒后,都讲了一个笑话,满座之人皆大笑不止,确实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击鼓传花”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人有诗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
3.赶围棋儿、斗牌、抹骨牌
赶围棋儿在第十九回、第二十回分别出现。实际是“投骰子,赶围棋”,“即先扔骰子,再走围棋,两粒骰子同时掷,最大十二点,即‘双陆’,最小点,即‘对幺’。点大,围棋即走在前面[81]。
《红楼梦》多次描写了“斗牌”这一情节。“众婆子见他回房,便不跟去,只坐在园门里茶房内烤火,和管茶的女人偷空饮酒斗牌”[82]。“饭毕,贾母犹欲同那几个老管家的嬷嬷斗牌”[83]。“斗牌”是纸牌游戏的一种。一副纸牌共一百二十张,主要有三种花色:条、万、饼。玩牌通常四人,因牌的张数有限,每一局牌只能三个人玩,其中一人轮流休息。最常见的玩法是:第一人抓二十三张牌,第二、三人各抓二十二张牌。第一个人根据手中的牌情,打出一张多余的牌。第二、三人可依次吃进,吃进后再出一张。如打出的牌无人吃进,则下家再抓一张牌,然后出牌。这样周而复始,直到有人满了,便计算输赢。
抹骨牌就是用骨牌进行游戏或者赌博。每副骨牌三十二张,用骨头、象牙、竹子或乌木制成,上面刻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从两个到十二个点子。“抹骨牌”与贾珍等人中秋节时所玩儿的“打天九”差不多,也和现在某些地区的“牌九”很相似。《红楼梦》中也描写了抹骨牌的场景,“(宝玉)见麝月一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84]。“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旁抹骨牌”[85]。
贾母、莺儿、麝月等人无论是赶围棋儿、斗牌,还是抹骨牌,主要是为了娱乐,称不上赌博。
4.放烟花爆竹
“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爆竹于庭,以除魈鬼。’”[86]到后来,爆竹的用途就更广泛了,“凡庆贺事悉用之,不独元日然。”[87]《红楼梦》中贾府也很重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第二十四回,凤姐儿想把“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88]派给贾芸去做;元妃省亲时,“贾赦等督率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89]。从中可看出,贾府对燃放烟火爆竹是非常重视的。第五十四回,(贾母)一面说,一面吩咐道:“他提起炮仗来,咱们也把烟花放了解解酒。”[90]“贾蓉听了,忙出去带着小厮们就在院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舍吊齐备。这烟火皆系各处进贡之物,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91]。这些花炮的种类,与《北京文史资料精华·风俗趣闻》中的描述雷同。“飞天十响”由“二梯子”(俗称“二踢脚”,又名“双响”。第一响将药简打入高空后,然后爆发第二响,满天轰雷)衍化而来,不只双响,而且能在空中放出绿色的灯光[92]。
5.吃年茶、请年酒
“新年邀集宾朋宴饮,谓之请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彦云:‘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新岁人家,排日置酒食,召亲友曰请春酒。”[93]《红楼梦》中的“年茶”“年酒”和这里的“春酒”是一回事儿。吃年茶出现在《红楼梦》第十九回:“偏这日一早,袭人的母亲又亲回过贾母,接袭人家去吃年茶”[94],同时,又接了“几个外甥女儿、几个侄女儿来家,正吃果茶”[95]。请吃年酒出现在第五十三、五十四两回中“王夫人与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和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96]
吃年茶、请年酒的习俗和我们现在过年走亲访友很相似。每到客人家或者客人来至家中,要起吃饭喝酒,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难忘往事,又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