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之变中持“辞”的态度

三、在玄武门之变中持“辞”的态度

武德九年(626)前夕,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态势如发系千钧,一触即发。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作重视讲)二人”[14]。最终李勣没有参与那场厮杀。李勣不愿参与萧墙之争,静观其变,有其深刻的心理因素。笔者愿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为一个切口,略作探微。在马斯洛的行为动力论中,将心理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安全需要居于第二位,李勣在政治风暴前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政治前途安全。李勣在踌躇两难之间选择了逃避,这也许于他的政治前途无益,但还不至于搭上身家性命,因为秦王与太子之争好似针尖敌麦芒,孰利孰亮,在没有碰撞之前,很难敲定胜负,他很难抉择他的政治前途到底该依附于谁。对他来说,因此逃避锋芒是相对明智的选择。第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性心理学认为“记忆能使人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并能使自身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行为来应付未来,其最大价值在于代表个人的判断”[15]。而且记忆有一种类型为“情绪记忆”。所谓“情绪记忆”是指个人经历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对自己经历过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体验的记忆,或对曾经激起自己某种强烈情绪或情感事务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并经久不忘,它对活动具有动机作用,推动人去从事某些活动或抑制某些活动,回避某些对自己有害的事物。早在李密诛杀翟让争权夺利的政治风波中,李勣就为“乱兵所斫,中重疮”[16]。若不是“密遽止,得免”[17]他早已命丧黄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李勣对政治斗争早已心有余悸,自然会产生一种排斥抵抗的基因和抑制排斥的心理。其三,李密血的教训,无疑是前车之鉴,在没有得到保命稻草前,他不会委身于任何人,而宁愿坐山观虎斗。第四,李渊尚为最高权威,封建道德中的忠义思想使他不敢谋逆叛上,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其心理的影响。他勣与李世民在战场上同生共死,但是真正到了政治斗争时,李勣却如坐针毡,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