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一家之言
2025年10月14日
(一)从百家争鸣到一家之言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以其轰轰烈烈之势前后延续三百多年,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战国后期各派的“学术领袖”相继逝去,加上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一一死去,无数游士真正成了“散兵游勇”,而学术自由的最后一方土壤——稷下学宫又在渐渐兴起的专治的夹缝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舞台”不复存在了。随着秦灭六国和“书同文”的实现,繁荣的学术思潮渐行渐远。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借机上书始皇:“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17]好一个“以吏为师”。于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学术遭受了一次巨大的灾难,也是一次巨大的悲剧。“焚书坑儒”,以血淋淋的事实为兴起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局面画上了一个沉甸甸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