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刘武周政权既具有隋末割据政权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独特性。隋末社会动荡的背景促使刘武周起兵反隋,由于其所处地区的独特性使刘武周政权的发展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东突厥汗国的影响,东突厥希望刘武周始终维持“事胡者”的身份,作为突厥分裂中原大局中的一枚棋子。但是刘武周政权毕竟是由汉族豪杰建立的政权,始终有着“南向争天下”的内在要求,其与突厥的结盟恰恰是将突厥作为一枚独特的棋子置于其“争天下”的大局之中。恰好此时,李渊对河东地区政策的失当提供给刘武周一次“南向争天下”的绝好机会,东突厥汗国也借此机会看清刘武周实力的加强已经影响到维持中原分裂的大局,因此突厥转而与唐朝结盟,夹击刘武周。刘武周的悲剧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侧面,北方草原民族利用中原汉族的割据政权以分裂中原,但是被支持的割据政权都力图统一天下,二者间有着天然的利益纠葛,迫使北方草原民族不断游走于割据政权间,最终的结果是其支持的政权之一在强大之后统一中国,反而扼制自身的发展。刘武周的悲剧即在于他成为了隋末割据政权与突厥关系这盘复杂棋局中第一个被牺牲的棋子。

【注释】

[1]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五《刘武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253页。

[2]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3]《旧唐书》卷五十五《刘武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253页。

[4]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3页。

[5]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3页。

[6]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页。

[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5页。

[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5页。

[9]李方:《隋末唐初东突厥与中原势力的关系》,《中国边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24页。

[1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3页。

[1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5961页。

[12]《旧唐书》卷五十五《刘武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34页。

[1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33页。

[1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1页。

[1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1页。

[1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1页。

[1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1页。

[1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1页。

[1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义宁元年条,中华书局,第4245页。

[20]《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8页。

[2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5页。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七《裴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7页。

[2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高祖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5967页。

[24]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七《边防典》北狄稽胡条,中华书局,1988年,第5401页。

[2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 讨伐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702页。

[2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5页。

[2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5页。

[2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5页。

[2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965页。

[30]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7页。

[31]参见李方:《隋末唐初东突厥与中原势力的关系》。

[3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697—5790页。

[3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5697—5790页。

[34]《旧唐书》卷五十五《刘武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234页。

[35]《旧唐书》卷六十八《尉迟敬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76页。

[3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 河东道并州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465页。

[37]魏征、长孙无忌等:《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865页。

[38]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武德二年条,中华书局,第60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