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幞头

(三)幞头

亦称“襆头”“上巾”或“折上巾”,是由汉末,魏晋时期的幅巾演变而来。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孙策传》,张津常着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9]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对汉魏时期流行的幅巾做了改动,将布帛裁出四条带子,用来裹头。其中的两条系在颅后,打成结自然的飘垂可成为装饰,另外两条反过来系在头上固定住发髻(如图5)。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二仪实录》曰:‘古以皂罗三尺裹头,号头巾,三代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绢裹发,亦为军戎之服。后周武帝依周三尺裁为幞头,此得名之始也。’”[10]又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脚向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11]《资治通鉴·陈纪·宣帝太建十年》中记载:“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襆发,仍裁为四脚。”[12]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所载:“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晋宋曰幕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又名折上巾。”[1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武帝确实曾对幞头进行改制过。但幞头为什么要裁出四脚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是用纱罗来制成的,但由于纱罗质地较软,折裹时每人的折叠技巧又不一样,所以折好的幞头形态各异,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并不挺实。幞头有了四条带子之后,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幞头的美观性。到隋代时在幞头的内部缝制出了一个定型的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裹出造型规范的幞头,从而使幞头的形制走向规范化。

图5 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