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巾

(五)角巾

又称“折角巾”“垫巾”或“林宗巾”。此巾因东汉士人郭林宗而得名,《后汉书·郭太传》记载:“郭太字林宗,……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22]《太平御览》卷六八七引《郭林宗别传》:“林宗尝行陈梁间,遇雨,故其中一角坫而折,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23]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覆,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是一种折成棱角的头巾。角巾改变了以往的头巾每次使用时都要临时系裹的形制,它事先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并用针线缝制固定好,用时直接戴在头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隋书·礼仪志》称:“晋太元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24]当时士人著角巾除了表示标新立异,体现一种放达的风度外,还可表明自己不仕和归隐之心。如东晋时期当别人劝大臣王导警惕外戚庾亮时,王导答道:“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25]《晋书·羊祜传》:“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26]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何稍严。’”[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