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抢救护理常规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常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有无致命性心律失常。
2.身体评估:患者无意识、无大动脉搏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作无呼吸)。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
(二)护理措施
1.识别心搏骤停:发现患者突然倒地或无反应,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患者无呼吸或呼吸异常,10s内未触摸到动脉搏动,立即开始抢救。
2.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呼叫紧急电话,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高声呼救,请求他人帮助,并将患者置于安全的环境。
3.基础生命支持:
(1)胸外心脏按压: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平整地面。暴露胸腹部,松开腰带,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成人使胸骨下陷5~6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中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2)开放气道:清除口鼻腔异物,取下活动性义齿。采取仰头抬颏法(对于创伤患者使用下颌上抬法)开放气道,使下颏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以畅通气道。
(3)人工呼吸:临时性抢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者一手的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用口唇将患者口全部包住,然后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s使胸廓隆起,每分钟10次呼吸。每30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连续2次人工呼吸。有条件时可使用简易呼吸气囊,简易呼吸气囊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为8~10L/min(有氧情况下),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使胸廓抬举,连续2次。通气频率10次/min,潮气量400~600mL。
(4)除颤: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当可以立即取得除颤仪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仪。若不能立即取得设备,应在他人前去准备除颤仪时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仪器到位后尽快尝试进行电除颤。如患者不是可电击心律,则不进行电击,继续心肺复苏。
(5)评估: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评估时间不超过10s,如复苏未成功则继续重复以上循环。
4.高级生命支持:
(1)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维持有效循环,遵医嘱使用急救药物。
(2)保持呼吸道通畅与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心率应维持在80~120次/min,心率过缓或过速,心律失常均易再次出现停搏或心功能不全,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可置冰袋冰帽于头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体温32°C~35°C,遵医嘱给予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
5.心理护理:复苏后部分患者会对曾发生的心搏骤停产生明显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应在床旁守护患者,增加安全感,并帮助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抢救结束后整理用物,在6h内补记抢救记录,保留抢救药品的安瓿备查。
(三)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及时讲解病情,了解心搏骤停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对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教会家属了解心搏骤停的快速识别,掌握基本救治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