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十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肺部炎症综合征。临床上以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接触毒气、烟尘及长时间吸入纯氧等;有无肺挫伤、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药物中毒等病史。

2.身体评估:呼吸状况、咳嗽、咳痰情况、神志、皮肤及甲床色泽,有无窒息先兆。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X线胸片的表现以演变、快速、多变为特点。早期无异常或出现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继之出现斑片状并逐渐融合成大片浸润阴影,大片阴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改变。

(2)动脉血气分析:以低PaO2、低PaCO2和高pH值为典型表现,后期可出现PaCO2升高和pH值降低。

(3)肺功能检查:肺顺应性降低,无效腔通气量比例增加,但无呼气流速受限。

(4)血流动力学监测:通常仅用于与左心衰鉴别有困难时,一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2mmHg,若>16mmHg则支持左心衰的诊断。

(二)护理措施

1.体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氧的消耗,取半坐卧位或坐位以增加辅助呼吸机的效能,促进肺膨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饮食:宜早期开始胃肠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不能进食或昏迷患者,应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治疗。

3.病情观察:

(1)呼吸状况: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机呼吸及呼吸困难程度。

(2)缺氧及CO2潴留情况: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和啰音。

(3)循环状况: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4)意识及神经精神症状: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轻者呈嗜睡、昏睡状态,重则昏迷。此外还可有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和扑翼样震颤、肌阵挛等各种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兴奋、不安、言语增多、幻觉、妄想等。

(5)液体平衡状态:观察和记录每小时尿量和液体出入量,有肺水肿患者适当保持负平衡。

4.用药护理:

(1)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正确使用抗生素,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2)使用呼吸兴奋药时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神志、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需减慢滴速。若经4~12h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5.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应用放松、分散注意力和引导性想象技术,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鼓励说出或写出引起焦虑的因素。

6.预防并发症:

(1)保持呼吸道通畅,嘱患者多饮水,每1~2h翻身拍背1次,鼓励咳嗽、咳痰,痰液不易咳出者按医嘱每日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予吸痰。

(2)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加强气道湿化。注意无菌操作,必要时用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痰行肺泡灌洗。严重ARDS患者宜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进行吸痰,避免中断PEEP。注意观察痰液颜色、性质、量、气味。

(3)促进有效通气:指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缩唇呼吸。

(4)根据医嘱合理氧疗,ARDS一般需高浓度氧疗(>50%),Ⅱ型呼吸衰竭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35%),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

(5)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和转归,消除恐惧心理。

2.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技术及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体位引流、拍背等。

3.用药指导:出院时将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并写在纸上。教会低氧血症患者及家属学会家庭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增强体质,避免诱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1)鼓励患者进行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

(2)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戒烟。

(3)少去人群拥挤的地方,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

(4)加强营养,避免情绪激动等不良刺激。

5.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氧疗,并讲解其注意事项,吸氧浓度不宜太高,高浓度吸氧时间不能超过48~72h。

6.告知患者若呼吸困难加重、发绀明显应尽早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