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护理常规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等表现。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有不洁食物摄入史或伤寒患者接触史。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及热型。
(2)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3)皮疹:玫瑰疹的直径、分布、数量、压之有无褪色。
(4)有无相对缓脉及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
3.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9/L者可基本排除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诊断的依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②骨髓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其适合于已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④粪便培养:潜伏期即可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接触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d或每隔5~7d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
(2)休息与活动:发热期患者卧床休息至退热1周后,恢复期无并发症者逐渐增加活动量。
(3)饮食:急性期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刺激性和产气的食物;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可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但仍应节制饮食,密切观察进食后反应。腹胀者给予少糖低脂食物,禁食牛奶,注意补充钾盐。忌吃坚硬多渣、不易消化的食物。
2.严密观察病情:
(1)如有体温、脉搏、血压突然改变及腹痛、便血等肠出血征象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高热时遵医嘱给予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以免虚脱。
(3)腹胀时停食牛奶及糖类等产气食物,以防肠穿孔,可用热敷及肛管排气。
(4)便秘时给予开塞露塞肛或温盐水低压灌肠。
(5)腹泻患者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次数、量。腹泻时可有腹部血液充盈,可施行腹部冷敷,以减轻充血,避免腹部施压。
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其疗效与副作用。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要密切观察血常规变化及是否有胃肠道不适、失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5.预防并发症:发热患者必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以减少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同时减少肠蠕动,避免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避免便秘、腹泻和腹胀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掌握本病的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2.日常生活指导: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饭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卫生习惯。定期复查,若粪便或尿液培养呈阳性持续1年或1年以上者,不可从事餐饮服务业,且仍需用抗生素治疗。
3.预防复发:加强公共饮食卫生的管理、水源的保护和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蟑螂,搞好“三管一灭”。高危人群应定期普查、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