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十四、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在流行季节与手足口病患儿有接触史。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发热情况。

(2)皮肤变化特别是手足部皮肤和口腔黏膜的变化。

(3)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

3.辅助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降低或正常。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隔离、飞沫隔离。

(2)休息与活动:患儿穿宽松的衣裤,嘱多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适宜的温度(18℃~22℃)、湿度(50%~60%),各种操作集中进行。

(3)指导合理喂养,增加营养供给,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少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少食多餐,多饮水,多喝新鲜的果汁。

2.病情观察:

(1)体温、脉搏、血压: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做好抢救准备。

(2)观察呼吸、心率、面色、甲床、神志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

(3)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处理,必要时用药物降温。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保持口腔卫生。

(5)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3.用药护理:应注意婴幼儿静滴速度,观察用药疗效和副作用。

4.心理护理:由于外界媒体报道的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率,患者和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应让其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用药目的,确认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预防并发症:指导并鼓励家属帮助患儿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宣传疾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2.日常生活指导:居室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勤晒衣被,勤洗手。

3.特殊用药指导:患儿体温低于39℃时,一般先用物理降温;高于39℃并持续不退,可酌情给予退热药。

4.预防复发: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如有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