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护理常规

七、白血病护理常规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遗传史,有无生物、化学、放射因素接触史等。

2.身体评估: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有无皮肤黏膜苍白、疲倦、虚弱、活动后气促;有无皮肤、黏膜、鼻腔、消化道、泌尿系统出血;有无骨关节疼痛。

3.辅助检查:

(1)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情况。

(2)评估骨髓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等结果。

(3)X线检查有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无斑状影等。

(二)护理措施

l.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病情较轻或治疗缓解时,可适当活动。严重贫血、高热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若白细胞<1×109/L,应入住密闭式隔离病房或层流室内,行保护性隔离。

(2)饮食: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谷类、蛋类、肉类等)。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化疗期间给予清淡饮食。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2)了解患者主诉,注意患者眼、鼻、口腔、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头痛、头晕、心悸、食欲下降、肺部感染、肝脾肿大等表现。

(3)严密观察有无头痛、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确诊为颅内出血,立即遵医嘱给予脱水药、冰帽护脑、输注血小板等。鞘内注射药物后,应去枕平卧4~6h,观察有无头痛、发热等表现。

(4)骨关节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或镇静药。

(5)慢性白血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脾脏迅速增大、进行性贫血、出血加重、持续或游走性骨关节痛等,警惕慢性白血病急性病变。

3.预防出血: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血小板降低者严格卧床休息,严重出血者,应尽量减少注射给药,注射后局部至少按压3min;使用薄荷油滴鼻,禁止用力挖鼻孔,鼻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棉球或纱布局部压迫止血;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进食硬食;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有无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4.预防感染:

(1)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用温开水或漱口液漱口,口腔真菌感染时,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涂擦患处;每日沐浴,勤换衣裤;女性患者保持外阴部清洁,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

(2)白血病患者应与其他病种患者分室居住,限制探视,限制活动范围,进行保护性隔离。

(3)注意观察有无牙龈肿胀、咽红、皮肤红肿及破损,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4)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各类管道、伤口敷料定时更换。

5.用药护理:

(1)遵医嘱应用化疗药物。某些化疗药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大,如柔红霉素、表柔霉素、阿克拉霉素A等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为避免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化疗药物尽量通过PICC导管、输液港或中心静脉置管输入,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以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的刺激。

(2)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脱发时,主动向其讲明原因,并告知头发可以部分再生,指导其戴假发、帽子,维护自身形象。

(3)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长春新碱可致眼睑下垂、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损害;泼尼松可致精神性格改变、高血压和溃疡病;表柔比星及吡柔比星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肌损害;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血尿等,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黏膜及消化道黏膜溃疡,嘱患者勤用亚叶酸钙溶液含漱。

(4)光照可引起某些药物分解,如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时需避光。

(三)健康教育

l.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之学会自我护理的技巧。

2.白血病经过化疗进入维持缓解期时,为延长缓解期,还需要继续治疗,以达到强化巩固疗效的目的,应让患者按计划、按时化疗,否则易致白血病复发。

3.化疗间歇期保证足够的睡眠与休息,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的肉类、蛋类饮食,学会预防感染、贫血、出血的自我护理知识。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慢性期待血常规及体征控制后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