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舱治疗护理常规

二十二、高压氧舱治疗护理常规

(一)入舱前护理

1.凡需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必须经高压氧专科医生检查,确认无禁忌症后方可进舱治疗。

2.做好宣教工作,教会患者做鼓气调压动作,防止在加压过程中引起耳痛影响加压,使患者积极配合进舱治疗。

3.教育患者及陪护严禁携带火种、火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物品及电动电子玩具入舱,防止发生火灾。讲明手表进入舱内易造成机械损坏或走时不准,钢笔易造成墨水外溢等。

4.由于进舱时间较长(约2h),嘱患者及陪护进舱前排空大小便,不宜进食过饱或进食易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薯类、萝卜、韭菜等。

5.配备衣物柜,吸氧物品专人专用。协助患者妥善保管存放治疗物品,发放病号服及存物柜钥匙,便于物品周转及管理。

6.嘱患者有特殊情况时及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经诊疗无异常方可进舱。感冒时休息数日,待症状缓解后方可进舱,否则咽鼓管无法打开,影响调压而致耳痛。

7.空气加压舱危重患者进舱前检查生命体征,固定各种导管并保持通畅,备齐抢救器材及物品,为患者接通吸氧管及呼气管,检查并及时调整吸氧阻力。

8.进入纯氧舱人员必须脱掉内衣裤,净身,更换由本科室提供的纯棉衣裤,覆盖本科室提供的纯棉被褥,患者自己的衣物一律不得带入舱内,小儿可兜一块纯棉(纸)尿布,携一奶(水)瓶进舱,不得带入其他任何物品,所有进入纯氧舱人员须戴纯棉工作帽罩住全部头发,舱内严禁梳头等可能引起静电的动作。

9.首次进舱治疗的患者及陪舱人员进舱前用1%麻黄素滴鼻,发热、血压过高、严重疲劳及妇女月经期应暂停治疗。

10.操舱人员严格掌握治疗方案,随时通过观察窗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11.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备好抢救物品及药物于舱内。

(二)空气加压过程的护理

1.舱门关闭后嘱患者注意力集中,听从操舱人员指挥;加压开始应通知舱内人员做好相应准备,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舱内外必须随时联系,互通情况,密切配合。

2.控制加压速度,加压初期以稍慢为宜;如出现耳痛应及时通知操舱人员,减慢或暂停加压,以免引起中耳气压伤,督促患者做好调压工作,并向鼻内滴1%麻黄素,待疼痛消除后继续加压,待调整好调压动作后继续加压;个别调压失败者可通过过渡舱将患者接出进行常压吸氧。

3.吸氧时最好用鼻呼吸,以使吸入气体加温湿化,同时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

4.加压时将各种引流管关闭,对密封式水封瓶等装置须密切观察、调整,防止液体倒流入体腔。

5.调节好舱内温度。根据患者的实感温度,开放空调系统,调节舱内温度夏季为24℃~28℃,冬季为18℃~22℃,舱内相对湿度不超过75%。

6.加压过程中应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危重患者应有医护人员陪同。如出现血压增压、心率呼吸减慢,是正常加压反应,不必做特殊处理,告诉患者不要因此而惊慌。若发现患者烦躁不安、颜面部或口周肌肉抽搐、出冷汗或干咳、气急,或患者自诉四肢麻木、头晕、眼花、恶心、无力等症状时,可能为氧中毒,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摘除眼罩,停止吸氧,改吸舱内空气。出现抽搐时,应防止外伤和咬伤。

(三)稳压过程的护理

1.当舱压升到所需要的治疗压力并保持不变,称为稳压,也称高压下停留,在整个稳压过程中,应使舱压保持恒定不变,舱内压力波动范围不应超过0.005MPa。

2.压力达到治疗压力后,听从操舱人员指令,戴好面罩吸氧。

3.舱内输液患者最好使用开放瓶,加压时由于莫菲氏滴管内水平面上升而看不清滴注情况,因此,注意水平面的调节。

4.为防止氧中毒的发生,两次吸氧中间休息10min,吸氧过程中可阅读自带的报纸、杂志或收听操作台播放的音乐。

5.做好危重患者舱内心率、血压和呼吸的监测,调整好输液速度,检查各导管是否通畅在位,并保持呼吸通畅。

6.患儿取侧卧位,面向观察窗以便于观察,为保证安全,应减少摩擦动作。

7.操舱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严格掌握治疗方案,注意舱内温度,稳压后定时换气。

(四)减压过程中的护理

1.减压过程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倚靠于金属舱壁,不要大幅度活动及屏气,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防止诱发减压病和气压伤。

2.减压过程中舱温下降达到露点时舱内会出现雾气,嘱患者不必惊慌,这是正常现象,经通风后雾气即可消失。

3.减压时的温度可比稳压时降低2℃~3℃,患者需注意保暖。

4.患者吸氧结束后摘下面罩停止吸氧。

5.减压时由于气体体积和压强的变化,输液者莫菲氏滴管水平面下降,应及时调整水平面,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6.在舱内治疗全过程中,要注意舱内卫生,不要乱扔果皮纸屑和随地吐痰,保持舱内清洁。

(五)出舱过程中的护理

1.由于在高气压的条件下气体密度增加,使呼吸阻力增大,内分泌水平增高,机体代谢旺盛。因此,治疗结束后有些人会感到疲劳,嘱患者热水洗浴或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

2.因调压不当,出舱后有些患者耳部仍有不适感,向其解释,一般情况无需治疗,症状可自行缓解。个别感到身体不适者,经医生检查后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