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在高温(35℃以上)环境下发生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等所产生的一种急性临床综合征,多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夏季或高温工作环境,易合并各种危重并发症。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发病前是否在高温下作业,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2.身体评估:评估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观察患者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的症状。
3.辅助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住院后,应检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有关出凝血功能等参数,以尽早发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证据;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部CT和脑脊液检查。
(二)护理措施
1.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卧床休息。
2.按医嘱给予物理降温,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口服含盐冷饮料,有条件者可置于降温毯上。可结合药物降温,体温降至38℃~38.5℃时终止降温,体温回升时可重复以上降温措施。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4.开通静脉通道,遵医嘱补充液体,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
5.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进行降温治疗时每4h测量体温1次,物理降温后1h复测体温1次,预防体温骤降造成虚脱或休克。
6.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高热大汗者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浸湿的衣裤和被褥,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床单平整、干燥,每2h翻身1次,适时按摩,增加血液循环,以防压疮的产生。
7.适时给予清凉含盐饮料,进食西瓜和绿豆汁等。禁忌姜汤和米汤等一切热汤。饮食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8.高热惊厥、抽搐的患者及时予以镇静和约束,防坠床,床边备压舌板或开口器。
9.加强防暑的卫生宣教,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三)健康教育
1.躲避烈日:避免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在烈日下行走,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
2.遮光防护:高温环境下,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防暑降温,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注意衣着宽松,厚薄适中。有关高温作业部门应实施劳动安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3.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亦可补充水分。
4.加强锻炼:加强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和孕产妇的生活保健,适当散步,做力所能及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5.备防暑药物:了解有关中暑的基本知识,做好自我防护。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和清凉油等。一旦发现中暑前兆,可服用随身所带药物,及时施行自救以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