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护理常规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我国肝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有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病史。
2.身体评估:
(1)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皮下出血及恶病质等。
(3)肝肿大: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大小结节或巨块。
(4)肝癌转移症状:肝癌如发生肺、骨、脑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和高胆固醇血症等特殊表现。
3.辅助检查:
(1)肝癌血清标记物检测:①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本法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临床上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为阴性。如同时检测AFP异质体,可使阳性率明显提高。②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工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可高于正常,但缺乏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①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是有较好诊断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②CT检查: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③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④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由于属创伤性检查,必要时才考虑采用。⑤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在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适用于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但又高度怀疑者。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卧位与休息:根据病情适当卧床休息,腹水明显者取半坐卧位。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量为宜,避免高脂、高热量和刺激性食物,使肝脏负担加重。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霉变食品,少吃腊制品,戒烟酒。有肝性脑病先兆或昏迷者,暂时停止蛋白质的摄入;晚期肝癌患者,根据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2.病情观察:
(1)若出现大出血、肝性脑病、癌结节破裂等并发症,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2)疼痛的护理: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保证足够的睡眠。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并对家属交代好病情。加强巡视,增加家人陪伴的时间,防止自杀等意外发生。
4.预防并发症:
(1)卧床患者注意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勤翻身,保持床单位整洁。
(2)选择合适的进食时间,进食前后漱口。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大便通畅。
(三)健康教育
1.疾病康复指导: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知识和并发症的识别,应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预防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2.鼓励患者保持情绪乐观,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多与人交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按医嘱服药,勿擅自增减药物,忌用损害肝脏药物,定期复查。若有身体不适如疲乏无力、发热、黄疸、咳嗽、腹痛等,家属及时协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