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护理常规

十一、肺血栓栓塞症护理常规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当栓子为血栓时,称为肺血栓栓塞。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但栓子的来源也可以是脂肪、空气或其他外源性物质。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导致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如创伤和骨折、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口服避孕药、长期卧床、长途乘车和高龄等。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SPO2及神志变化;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晕厥、发绀等。

3.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常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

(2)心电图:大多数病例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最常见的改变为窦性心动过速。

(3)X线胸片可显示:肺动脉阻塞征,肺动脉高压征及右心扩大征,肺组织的继发改变。

(4)超声心动图:在提示诊断和排除其他心血管疾患方面有重要价值。对于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病例,可以发现局部运动幅度降低;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室间隔左移和运动异常;近端肺动脉扩张;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下腔静脉扩张,吹气时不萎陷。

(5)血浆D-二聚体:急性肺血栓栓塞时升高。若其含量低于500μg/L,可基本排除急性肺血栓栓塞。

(6)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

(7)螺旋CT和电子束CT:是最常用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确诊手段之一。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肺动脉扩张及远端血管分支减少或消失。

(8)肺动脉造影:为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经典及参比方法。直接征象有肺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缺损,伴或不伴轨道征的血流阻断;间接征象有肺动脉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等。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下肢过度屈曲,在充分抗凝的前提下卧床时间为2~3周。恢复期,下肢需进行适当的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

2.饮食:予低脂、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汤粥类),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腹压变化导致栓子脱落再发栓塞。

3.做好生活护理及口腔、皮肤护理,注意保暖。

4.病情观察及专科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低血压休克时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

(2)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发绀、昏厥等情况。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抬高床头30°~45°,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指导患者深呼吸;适当使用镇静、止痛、镇咳等相应的对症治疗。

(3)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征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应抬高患肢,保持患肢肿胀处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

(4)密切监测动脉血气、D2聚体及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5.用药护理:按医嘱及时正确给予抗凝、溶栓制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

(1)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浅表及内脏出血,教会患者掌握预防出血的诱因和出血的自我监测。

(2)给药前宜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血管,静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需加大力量并延长压迫时间。

6.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特殊检查前给患者讲明其优越性、安全性、必要性,消除恐惧心理。肺血栓患者多有胸痛,护士要安慰患者,让其取舒适卧位,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对于痛阈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止咳药或镇痛药缓解疼痛。

7.溶栓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如有下肢栓塞,应抬高患肢1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用抗凝药物时,应观察患者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等。若患者出现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提示有脑出血的发生,告知医生立即处理。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果超出正常的3倍以上,应警惕出血的发生。嘱患者不挖鼻、不剔牙,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刷牙。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2.注意防止血液瘀滞:

(1)避免长时间保持坐位,特别是架腿而坐;避免长时间站立不活动及穿束膝长筒袜等。

(2)鼓励卧床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需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病情允许时需协助早期下地活动和走路。

(3)穿加压弹力抗栓袜,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降低血液凝固度:

(1)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血液浓缩。

(2)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导致高血液凝固性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制药。

4.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按医嘱服用抗凝药,逐渐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学会自我检测,发现出血倾向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