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肺炎护理常规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询问本病的有关病因,如有无着凉、淋雨、劳累等诱因;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COPD、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是否使用过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日常活动、休息、饮食、排便等是否规律;是否吸烟及吸烟量。
2.身体评估:意识状况,有无烦躁、嗜睡、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反复惊厥等;生命体征是否正常;有无急性面容、鼻翼扇动;有无面颊绯红、口唇发绀、皮肤黏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有无三凹征及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有无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及核左移、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2)胸部X线检查:有无肺纹理增粗、炎性浸润影等。
(3)痰培养:有无细菌生长,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可指导用药。
(4)血气分析:是否有PaO2减低和(或)PaCO2升高。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病房应尽可能保持安静,环境适宜,定时通风。
2.口腔护理:高热及咳痰的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舌炎、口腔溃疡的发生。每日2次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漱口,口唇干燥者涂液状石蜡,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病毒软膏,防止继发感染。
3.饮食与补充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每日不少于3000mL)。轻症者无需静脉补液,失水明显者遵医嘱静脉补液,补充因发热而丢失较多的水分和盐,加快毒素排泄和散发热量,尤其是食欲不佳或不能进食者。心脏病或老年人应注意补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
4.降温护理:及时处理高热,高热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冰袋、冰帽等措施物理降温,以逐渐降温为宜,防止虚脱。儿童要预防惊厥,不宜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大汗、脱水和干扰热型观察。患者出汗时及时协助擦汗、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有无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体温不升或高热、呼吸困难等;神志是否有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等;有无发绀、肢端湿冷,以便观察热型,协助医生明确诊断。重症肺炎不一定有高热。重点观察儿童、老年人、久病体弱者的病情变化。
6.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咳及祛痰药物,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偶见皮疹、恶心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肾毒性及耳毒性,老年人或肾功能减退者,应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耳鸣、头昏、唇舌发麻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应用头孢唑林钠可出现发热、皮疹、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偶见白细胞减少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患者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对症处理。
7.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护理:
(1)抬高床头,取舒适卧位。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选择给氧方式,重症肺炎或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发绀者,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2)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法,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以有利于排痰。对无力咳嗽或痰液干燥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肺部理疗、变换体位、翻身拍背等,使其保持呼吸道通畅。
8.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1)体位:患者取中凹卧位,抬高头胸部20°,抬高下肢约30°,有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2)给予中、高流量(2~6L/min)吸氧,维持PaO2>60mmHg,改善缺氧状况。
(3)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遵医嘱补液等药物治疗。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尿量、尿密度、血细胞比容等,监测中心静脉压并做好记录,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出现下列情况表示血容量已补足:口唇红润、肢端温暖、收缩压>90mmHg、尿量>30mL/h以上。如血容量已补足,但尿量仍<20mL/h,尿相对密度<1.018,应及时报告医生,注意有无急性肾衰竭。
9.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和心理支持工作,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肺炎的病因,避免受凉、过劳、酗酒等诱发因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疾病,定期随访。
2.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天气晴朗时,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在感冒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3.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了解药物的用法、疗程、疗效、不良反应,防止患者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时随访。
4.特殊患者的康复护理:慢性病、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者,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咳出气道痰液,保持气道通畅;有吞咽障碍者特别注意防止误吸的发生;有感染征象及时就诊。
5.根据气温变化合理增减衣服,衣着宽松,保持呼吸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