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四、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肝大和伴有肝功能损害。按病原分类,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种,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一)评估要点

1.病史:甲型、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有无进食不洁食物;乙型肝炎患者有无家族史及有无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史;有无输血史、疫苗接种史、吸毒史等。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及有无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等体征。

(2)消化道症状:有无厌食、厌油、恶心、呕吐、呃逆、腹胀、腹痛等。

(3)皮肤及巩膜:有无黄染、瘙痒、瘀斑、水肿等。

(4)有无肝性脑病前驱症状:意识错乱、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躁动等。

(5)肝脏有无肿大、叩痛、压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有无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白蛋白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肝炎病毒标记物是否阳性。

(2)超声检查:检查肝脏、脾脏的大小、形态、血管分布等,有无腹水及估计腹水量。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隔离。

(2)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

(3)饮食:根据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如冬瓜、黄瓜、海带、绿豆芽、蛋、奶、鱼、瘦肉等),多吃含纤维素食物,预防便秘。肝性脑病者给予低蛋白饮食(每日每千克体重0.5g),腹水者给予低钠饮食(每日<3g),控制入量。

(4)患者恶心呕吐时,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轻皮肤瘙痒。

(6)减少出血:用软毛牙刷或棉球清洁口腔,防止损伤皮肤黏膜;抽血或注射后延长按压时间,直至局部不出血。

2.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等,危重患者应设专人护理,注意患者安全,使用床栏。

(2)观察有无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观察护肝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等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3.用药护理: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注射干扰素前告知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症状,应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对症处理。白细胞计数降低较为常见,应定期复查血常规。

4.做好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交谈,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告知不良情绪影响机体免疫力,不利于恢复。

5.预防并发症:

(1)卧床患者做好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给予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2)昏迷、禁食、鼻饲患者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以上,预防口腔感染。

(3)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及相应的出血征象,有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鼻出血、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以及便血等。

(4)加强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情绪和神志的改变,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肝性脑病。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消毒隔离措施: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具消毒。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则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2.日常生活指导:

(1)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休息1~3个月,勤洗手,恢复工作后定期查肝功能。

(2)慢性肝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但要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如动物脂肪、煎炸类、糖类、奶油类食物)。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出院后可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如患者的食具、洗漱用品应专用,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需消毒后弃去。

(4)保持乐观情绪,禁饮酒。

(5)鼓励家属在无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下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6)定期复查: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复查1次,以后1~2个月复查1次,6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1次,定期复查1~2年。慢性肝炎者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3.用药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药物,不滥用药物,特别应禁用损害肝的药物。

4.预防复发:遵医嘱正确服用抗病毒、降酶、退黄药物;定期门诊检查,动态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和肝脏功能情况;预防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当出现胃部不适、呕血、便血等,家属应及时协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