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三、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营养状况等;有无呼吸困难、水肿、尿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表现;有无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病情发展程度、精神状态,初步判断心功能分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皮肤色泽、尿量、缺氧程度、水肿的部位及程度;有无下肢肿胀、疼痛。

3.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BNP(血浆B型利钠肽)和NT-pro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测定是心衰患者的重要检查之一,有助于心衰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心衰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

(2)X线检查:心影大小及外形可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心脏扩大的程度和动态改变也可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3)超声心动图:比X线检查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

(4)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影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计算EF值及左心室最大充盈速率,反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

(5)心-肺吸氧运动试验:在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的耐受量,仅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

(二)护理措施

1.活动与休息: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基本状况决定活动量。

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Ⅱ级:适当限制体力活动,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不受影响。

Ⅲ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Ⅳ级:绝对卧床休息,生活由他人照顾。

2.饮食:限制盐的摄入,一般每天可摄取钠2~3g;限制水分的摄入,每天液体摄入量1500mL以内,保持每天出入量负平衡约500mL。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产气食物,忌饱餐,多吃水果与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如24h尿量少于500mL,应尽早使用利尿药。

3.用药护理: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个体对药物反应差异较大,需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1)洋地黄类药物给药前,应测量患者的脉搏,注意节律和频率,如果心率太快或低于60次/min,或节律变得不规则,应暂停给药并及时通知医生,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视等洋地黄中毒表现。

(2)长期使用利尿药的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随时注意观察。

(3)使用血管扩张药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4.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减轻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5.预防并发症:

(1)卧床患者做好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给予气垫床,床头摇高30o~50o,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2)心衰患者在卧床期间,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预防血栓形成。输液时避免在肿胀的肢体穿刺以免加重水肿。

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药,切忌用力排便。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应指导患者和家属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饱餐及便秘等。育龄妇女应避孕。

2.保持出入量平衡,准确记录尿量,每日测量体重,若发现体重有隐匿性增加时,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复发。

3.日常生活指导: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从事轻体力工作,避免诱发心衰。建议患者根据自我症状,循序渐进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健身舞等。

4.特殊用药指导:交代患者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服用洋地黄者要详细交代患者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5.预防复发: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出现胸闷、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