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四、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心律失常的类型(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有无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如头昏、心悸、胸痛、胸闷等;听诊心音的性质;有无心衰、栓塞等并发症。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2)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优于普通心电图。

(3)运动试验:可增加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和敏感性,是对动态心电图很好的补充,但运动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需严格掌握禁忌证。

(二)护理措施

1.体位与休息: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协助患者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史者应卧床休息。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2.给氧: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时,给予2~4L/min氧气吸入。

3.饮食:针对患者原发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饮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宜低脂、清淡饮食,忌饱餐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证食物中钾、镁、钙的摄入。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可乐,限制饮酒,保持大便通畅。保证食物中钾、镁、钙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

4.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监护导联,随时记录异常图形。

(2)观察患者是否有心悸、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患者应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帮助患者避免或消除紧张情绪,遵医嘱用物理方法或及时用药来终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3)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抽搐和晕厥,如果出现,应及时采取措施。

5.用药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用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时间和方法。许多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等应在监护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情况下使用。

6.除颤的护理: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药物效果不明显时,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将除颤仪电源接好,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备好电极板,以便及时除颤。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仍不能增加心率,且病情有所发展或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时,应随时做好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准备。

7.心理护理: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和家属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消极、焦虑等不良心理。护士应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予以心理疏导,帮助克服不良情绪和心理。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2.日常生活指导: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果不伴严重疾病,可以照常工作;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防止意外的发生。有晕厥史的患者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发生头昏等不适时应立即平卧,以免因晕厥发作而受伤。

3.用药指导:交代患者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4.预防复发:教会患者和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交代家属应注意的事项和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