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既往史、生活史等,是否有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是否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是否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等;血液是否为高凝状态。
2.身体评估:各项体征变化:患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颜色、血运情况,观察患肢大小、小腿周径并动态比较;肺栓塞的症状:有无突然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营养状况。
3.辅助检查:
(1)血管彩色多普勒: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范围和程度,又可测定深静脉系血流速度的变化。
(2)静脉造影:诊断金标准,但却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
(3)各项检测结果: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
(二)护理措施
介入前护理
1.一般护理:
(1)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戒烟。
(2)卧位: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0~14d,并且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3)环境安静、舒适、整洁,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及时更换衣服。
(5)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护理,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发生。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及测量患肢周径;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3.用药护理: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4.心理护理: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介入后护理
1.一般护理:患者取平卧位,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绷带不宜过紧。观察皮温、颜色、感觉,触摸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并做记录。
2.病情观察:严格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突发的咳嗽、咯血、胸痛、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焦虑等症状,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以观察SPO2是否进行性降低。
3.应用抗凝药物的注意事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时,应在患者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进行,拇指和示指捏起皮肤皱褶处,注射针垂直进入,直至注射完毕,用干棉签按压5min,可避免皮下瘀血的发生。
4.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自发性出血是抗凝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观察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牙龈有无出血点及瘀斑,随时注意股静脉及其他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并密切监测凝血机制。
(三)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适当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2.出院需继续服药者,应遵医嘱服用,定期门诊复查及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3.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