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十七、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有不洁食物摄入史或菌痢患者接触史。

2.身体评估:

(1)腹泻的次数、量,有无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2)腹痛性质、持续时间;呕吐物的性状、颜色。

(3)生命体征;有无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有无口干、舌燥、眼眶下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2)粪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与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示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隔离。对患者接触的物品、餐具、病室物体表面以及呕吐物、排泄物等应予以消毒。

(2)休息与活动:急性期患者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时卧床休息,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协助患者床旁大小便。

(3)饮食:根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可暂禁食,静脉补充营养。能进食者,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精细米面制作的粥类、豆类、乳类及嫩肉食物等)为原则,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可饮糖盐水。病情好转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

2.病情观察: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状、伴随症状。重症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脱水表现。

(2)如有高热、抽搐、昏迷、休克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按相应护理常规。

(3)发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少、烦躁等休克征象,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用药护理:遵医嘱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菌药物,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早期禁用泻药,便于毒素排出。

4.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顾虑。

5.预防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呕吐后协助患者洗漱,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擦洗及凡士林涂抹肛门。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菌痢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粪便消毒对于传染源的控制极为重要,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

2.日常生活指导:交代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饭后洗手习惯,定期消灭“四害”。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勿暴饮暴食,避免劳累和进生、冷、不洁及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3.特殊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以防转变为慢性菌痢。

4.预防复发:做好饮水、食品、粪便的卫生管理及防蚊灭蝇工作,改善环境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