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一)评估要点

1.病史:两周前是否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接触史。

2.身体评估:

(1)体温变化。

(2)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及缺氧体征。

(3)有无咳嗽、咳痰,痰液的量、色、性质。

(4)心、肝、肾功能及有无休克的表现。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病程初期到中期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常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等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2)血清学检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抗体。

(3)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4)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活动与休息:发热期间限制活动,重症、老年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鱼、肉、蛋、奶类、蔬菜、水果、粥、面食等,不能进食者,采取胃管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等加强营养支持。

2.病情观察: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4d内可能属于进展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胸片(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3d)、心肝肾功能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用药护理:使用激素、止血药物、真菌药物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咳嗽剧烈者予以镇咳,咳痰者予祛痰药。

4.专科护理: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隔离,定时进行空气、物品、物体表面的消毒,隔离至症状消失后5~7d。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者予雾化吸入,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出现气促或PaO2<70mmHg或SPO2<93%时,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备好吸痰器、氧气等抢救器材于床旁,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3)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发热超过38.5℃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乙醇擦浴等,退热后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和床单位。

5.心理护理:安慰和鼓励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必要时使用镇静药。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疲倦等。

2.预防控制和消毒隔离知识: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流行季节注意戴口罩,避免与人近距离接触。对患者的物品、住所及逗留过的公共场所进行充分消毒。

3.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均衡饮食,注意保暖、休息,避免疲劳,在空旷的场所做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