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八、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病因常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目前我国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家庭史;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最高水平,是否接受过降压治疗等;有无合并其他相关疾病;日常生活方式,食物中盐含量,酒、吸烟量等。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改变情况;有无靶器官损害。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血红蛋白高者血液黏度大。

(2)尿常规: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

(3)肾功能:成人肌酐>114.3umol/L,老年人和妊娠者>91.5μmol/L。

(4)胸部X线检查:可见升主动脉弓部迂曲延长,其升部、弓部或降部可扩张。

(5)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还可显示左心室肥厚。

(6)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左心房心腔扩大,左心室壁收缩活动减弱。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提供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使用镇静药。头痛或血压高时最好卧床休息,如厕或外出检查时安排人员陪伴。坚持体育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但要根据病情,确定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和频率。

2.饮食:给予低盐、低胆固醇、低热量或中等热量的均衡饮食,如鱼、芹菜、萝卜、冬瓜、菌类等,维持足够的钾、钙的摄入,肥胖者限制热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限制饮酒,保持大便通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g,食物中尽可能少用盐、味精和酱油等调味品,可使用定量的盐勺;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和各类炒货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肾功能良好者可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3.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嘱患者头痛时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减少引起或加重头痛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心理训练、音乐治疗等;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2)观察患者是否有视力模糊或意识改变,以防意外的发生。

(3)定期监测血压,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高血压危象的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安定患者情绪,连接好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尽早准确给药。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予降压药物治疗,测量血压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副作用。使用噻嗪类和利尿药时应注意补钾,防止低钾血症。

(2)用β受体阻滞药应注意其抑制心肌收缩力、心动过缓、房室传导时间延长、支气管痉挛、低血糖、血脂升高的副作用。

(3)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的副作用有头痛、面红、下肢浮肿、心动过速,而地尔硫可致负性肌力作用和心动过缓。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可有头晕、乏力、咳嗽、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5.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谈、陪伴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焦虑,让患者选择一些放松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

6.预防并发症:患者如出现一过性黑矇、朦晕、眼花、视物呈双(复视)、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突然跌倒或脸、臂、小腿或身体一侧突然感到虚弱或麻痹;说话困难或难以理解别人的语意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多是“小中风”的表现,“小中风”临床上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予重视并积极处理,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指导患者学会观察血压,教会家属或患者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正确判断降压效果,及时调整用药。

2.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督促高血压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控制饮酒量,每日白酒、葡萄酒、啤酒的饮酒量应分别少于50mL、100mL和300mL。

3.日常生活指导: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情绪;活动时间要相对固定,睡眠要充足;注意适度保暖;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在运动方面应采用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建议每日体力活动30min左右,每周至少进行5次有氧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和非比赛性质的划船等。

4.特殊用药指导:告诉患者或家属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教育患者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或停止服药。

5.自我监测指导:嘱患者定时测血压并记录,定期门诊复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诊:血压过高或过低、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或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