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瓣膜为常见受累部位,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健康史及有无诱发因素。
2.身体评估:有无发热;有无皮肤瘀斑、甲床下出血等皮肤情况;心脏杂音的部位、强度及性质;有无栓塞征象。
3.辅助检查:
(1)血培养: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在近期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
(2)尿液:镜下可见血尿和尿蛋白。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
(4)免疫学检查:25%的患者可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80%的患者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
(5)其他:如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二)护理措施
1.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动态监测体温变化情况,每4~6h测量体温一次。
2.准确采集标本:告知患者及家属为提高血培养结果的准确率,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量较多,在必要时甚至需暂停抗生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在第一天每间隔1h采血一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开始抗生素治疗。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d后采血。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立即安排采血,在3h内每隔1h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按医嘱开始治疗。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每次采集静脉血10~20mL,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
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鱼类、蛋类、新鲜蔬果等,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
4.发热护理:高热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病室温湿度适宜。可予以冰袋物理降温,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出汗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患者受凉。
5.抗生素应用的护理:告知患者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需坚持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严格按时间用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注意保护静脉,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
6.预防潜在并发症——栓塞: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当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和咯血等症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考虑肾栓塞的可能;当患者出现神志和精神的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时,警惕脑血管栓塞可能;当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温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考虑外周动脉栓塞的可能。出现可疑征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7.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当患者卧床休息时,允许进行一些不费力的自娱活动(如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书报等)。当患者接受检查时,护士应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2.日常生活指导:充分休息避免劳累,禁烟酒,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
3.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最常采用测量腋温,安静休息30min后测量,时间为10min。
4.病情自我监测指导:有无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及局部疼痛等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