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护理常规

十六、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是否有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败血症、肺炎、肺结核、急性白血病等。

2.身体评估: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口腔黏膜情况、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为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出血热病毒、EB病毒;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及疟原虫感染,若同时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见于伤寒或副伤寒;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寄生虫感染;分类中有不成熟细胞出现,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异常组织细胞出现,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若全血细胞减少伴发热,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尿液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盂肾炎;蛋白尿伴或不伴有管型尿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3)放射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摄片或腹部CT扫描,以明确胸腹部有无病变及病变性质,如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癌、胸膜炎、肝脓肿、肝癌、肾癌等,并有助于了解胸腹腔内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肿大。

(4)疑有败血症(包括伤寒、副伤寒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血培养,必要时做骨髓培养。

(5)疑为结核病应做PPD试验、痰结核菌培养及24h尿浓缩找抗酸菌。

(6)疑为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7)疑为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应做淋巴结穿刺、活检及涂片,必要时加做免疫生化检查。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1)休息: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加强皮肤护理,勤换衣服,防止感染。

(2)降温过程中出汗应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3)饮食: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应鼓励患者每日饮水3000mL以上,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4)保持口腔清洁,晨起、睡前刷牙,餐后温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2.病情观察:

(1)病因明确的发热患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4~6次,直至体温降至正常,改为每日测量一次。

(2)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1h后,复查体温一次,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3)体温升至39oC时,可作头部冷敷;体温持续上升的高热或过高热患者,可用冰袋置头部、腋下或腹股沟部冷敷,温水或乙醇擦浴,或冷盐水灌肠,必要时遵医嘱予药物降温。

3.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陪伴患者,耐心讲解发热的有关知识。

(三)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多饮水,出汗较多的及时更换衣裤及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应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