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护理常规

十三、颅内压增高护理常规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狭颅症等病史。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及意识情况。

3.辅助检查:

(1)目前CT是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辅助检查措施,在CT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以利于确诊。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不仅使脑血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而且图像清晰,使疾病的检出率提高。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饮食: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癫痫患者避免饮咖啡、浓茶。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及头部敷料情况。如瞳孔不等大、血压偏高、脉搏和呼吸减慢,应立即报告医生。

3.给氧:持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4.饮食与补液: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饮食,给予少量多餐饮食。成年人每天静脉输液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证每日尿量600mL以上。

5.维持正常体温和防治感染:高热患者给予有效的降温措施,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6.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患者,避免意外损伤、缺氧和脑水肿。

7.药物治疗的护理:

(1)使用脱水药物的护理:注意输液速度。最常用高渗性脱水药,如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15~30min内滴完,每日2~4次。但对儿童、老人及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循环系统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若同时使用利尿药,降低颅压效果更好。

(2)激素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有无因应用激素诱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8.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体温,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脉搏超过100次/min,收缩压低于100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冬眠低温时间一般为3~5d。

9.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预防与护理:

(1)保证患者营养,适当调整饮食。

(2)了解水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根据检验指标进行饮食调整。

(3)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若患者平均每小时尿量超过300~400mL,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10.脑室外引流护理:

(1)引流管的位置: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4)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6)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清洁。

11.缓解疼痛:

(1)有效降低颅内压。

(2)遵医嘱应用镇痛药,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避免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方法。

2.指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不良刺激,维持血压平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出血。

3.针对治疗药物对患者进行宣教,讲解目前的治疗以及用药的重要性、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