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抢救护理常规

九、淹溺抢救护理常规

淹溺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造成换气障碍,由于水、泥沙和杂草等物体堵塞呼吸道(湿淹溺,占70%~80%),或喉头和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干淹溺,占20%~30%)而引起窒息、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改变。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的淹溺史。

2.身体评估:评估患者有无面部青紫肿胀、眼结膜充血、四肢厥冷、寒战、口鼻及气道有无阻塞;口鼻有无外溢性泡沫、抽搐等,重点评估呼吸及循环情况,注意有无心跳呼吸骤停;查看患者有无合并外伤。

3.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pH值测定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淡水淹溺,血钠、钾、氯化物可有轻度降低,有溶血时往往血钾增高,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海水淹溺,血钙和血镁增高。肺部X线显示有肺门阴影扩大和加深,肺间质纹理增深,肺野中有大小不等的絮状渗出或炎性改变,或有两肺弥漫性肺水肿的表现。

(二)护理措施

1.从水中救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心跳者迅速控水,动作敏捷,切勿因此而延误其他急救措施。具体方法:

(1)伏膝倒水法: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置于救护者屈膝的大腿上,使头部下垂,然后按压其背部,使呼吸道及消化道内的水倒排出来。

(2)肩背倒立倒水法:倒提起腰臀部,头朝下,迅速倒出患者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积水。

2.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就近转院,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经倒水处理后,口鼻和呼吸道仍有泥沙、杂草或异物残留,同时胃内的水未被完全倒出,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给予头偏一侧,意识清楚和病情允许时可抬高肩部,2~3h翻身拍背一次,鼓励咳嗽、咳痰。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脱水剂、强心剂、激素和镇静剂等药物,并观察用药的效果,做好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

(1)监测神志、呼吸、心律、血压以及皮肤发绀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

(2)遵医嘱做好血液生化、血气分析检查,记录24h出入水量。

(3)防治脑水肿、ARDS、DIC、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6.给患者换上干的衣服或棉被,调节室温为26℃左右,可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足底,必要时用暖炉升温。掌握逐渐复温原则,监测体温变化,待体温接近正常时停止复温,并注意保暖。

7.由于溺水误吸、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均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故应积极做好以下几点:

(1)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清新,定时做好物表、地面和空气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有气管插管者,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定期更换吸痰管路及呼吸机管路,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3)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制度,做好标准预防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4)有鼻饲者,应抬高床头30°~45°,鼻饲后30min内避免吸痰、搬动患者,防止反流及误吸。

8.做好溺水现场急救知识的宣教,对自杀患者做好心理护理,防止再次自杀。患者入院后除积极组织抢救及治疗外,还要积极寻找患者的家属。很多患者因为生活压力、疾病和感情等问题而产生自杀倾向,所以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必要时派专人看护,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三)健康教育

1.安全教育:指导家长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告知患儿和家长游泳宜在饭后0.5~1h进行,家长要熟悉水性,教患儿尽量在浅水区游玩,并给孩子戴醒目的游泳帽,配备救生圈或救生衣,保证孩子能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内。

2.急救培训:开展急救知识和基本抢救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使在第一现场的最初目击者能采取必要的初步急救技术,呼吁有关部门能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传媒举办急救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群众及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对院前急救技术的认识,游泳公共场所应设有醒目的防溺水的标志,设置监护设备以及安排掌握急救技术的救生员做好安全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