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衰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患者有无支气管、肺疾病,如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有无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损;有无肺血管疾病。
2.身体评估:评估患者神志、有无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评估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睡、昏迷)、尿量;评估咳嗽咳痰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嘴唇、皮肤及甲床色泽,有无窒息先兆。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除原有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2)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电轴右偏、肺性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慢性肺心病的参考条件。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厚度≥5mm、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等,可诊断其为慢性肺心病。
(4)血气分析: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O2<60mmHg、PaCO2>50mmHg时,提示呼吸衰竭。
(5)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及血浆黏度增加;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6)其他: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慢性肺心病患者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可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坐位或坐位;代偿期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适量活动。
2.饮食:遵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如蛋白、奶类、鱼类、新鲜蔬果等,少吃产气食品(如红薯、土豆、芋头、萝卜、南瓜、板栗、红豆等)。避免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如患者出现水肿、腹水或尿少时,应限制水钠摄入,每天钠盐<3g,水分<1500mL,蛋白质1.0~1.5g/kg。因糖类可增加CO2生成量,增加呼吸负担,故一般糖类≤60%。少食多餐,减少用餐时的疲劳,进餐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3.皮肤护理:水肿患者为预防压疮发生,可指导患者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定时更换体位,受压处垫气垫圈或海绵垫,或使用气垫床。
4.病情观察:
(1)观察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观察有无窒息先兆。
(2)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嘴唇、皮肤及甲床色泽,监测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观察有无呼吸衰竭的发生。
(3)观察有无心悸、胸闷、腹胀、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的表现。
(4)观察有无头痛、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5)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专科护理:
(1)氧疗护理:予以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量1~2L/min,浓度<30%,避免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性脑病;必要时予以无创辅助通气。
(2)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水肿患者限制输液速度和每天液体的输入量。遵医嘱记录尿量或出入水量。
(4)患者并发肺性脑病时,特别注意患者安全,嘱绝对卧床休息,上护栏,防止坠床,必要时肢体约束。
6.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感染、止咳、祛痰、平喘、呼吸兴奋药、强心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呼吸衰竭的患者慎用镇静剂、麻醉药、催眠药,如必须用药,使用后注意观察是否有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减弱的情况。
7.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呼吸困难可引起患者烦躁不安、恐惧,不良情绪更会加重呼吸困难,护士应陪伴患者身边,适当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和增强安全感。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常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护士要进行适当引导和安慰,帮助患者了解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协助患者了解疾病过程,适应医院环境和生活方式,减轻心理焦虑和压力。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在活动和呼吸功能锻炼中,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患者认识到自己有进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健康教育
1.疾病预防指导:由于慢性肺心病是各种原发肺胸疾病晚期的并发症,应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劝导戒烟,积极防治COPD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以降低发病率。
2.疾病知识指导:使患者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识别主要危险因素。嘱戒烟,预防感冒,避免呼吸道不良刺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作。疾病缓解期应根据心、肺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坚持家庭氧疗与药物治疗。
3.病情监测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变化的征象,如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不畅、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发现患者神志淡漠、嗜睡、躁动、口唇发绀加重等,均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