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感染护理常规

八、登革病毒感染护理常规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者出现登革出血热(DHF),表现为发热2~5d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大量出血、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去过登革热疫区,有无蚊虫叮咬史。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热型。

(2)皮肤瘀斑情况。

3.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周围血常规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常规恢复正常。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血清学检查: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的诊断依据。

(3)反转录“RT-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

(二)护理措施

1.隔离: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高热的持续时间、热型特点、退热后伴随症状是否缓解。

(2)观察皮肤瘀点、瘀斑、鼻和牙龈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量。

3.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蒸蛋、奶类、水果蔬菜汁等)。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避免强求饮食量而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而加重恶心症状。

4.对症护理:

(1)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者可使用冰帽或冰袋降温,以保护脑细胞。对于有出血症状者,避免乙醇擦浴。

(2)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剪短指甲,勿抓挠,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3)缓解疼痛:记录剧烈头痛、关节痛发作的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按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后的状态。

5.休息与运动: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早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者亦不宜过早活动。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

6.预防并发症:观察出血倾向,有无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血尿等现象,预防内脏出血及DIC的发生。

7.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护理人员应表现沉着、冷静,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如传播过程、致病原因、临床表现等,指导群众及早发现并就医。

2.指导患者预防的重点是防蚊、灭蚊。可喷洒灭蚊药,实行填平洼地、清除积水、勤换家用缸水并加盖等措施消灭伊蚊滋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