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有效排痰

十八、有效排痰

(一)评估要点

1.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

2.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的关系。

3.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护理措施

1.有效咳嗽:

(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取合适体位,取坐位时上身微向前倾。

(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然后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做2~3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

2.叩击或振颤法:

(1)在餐前30min或餐后2h进行。

(2)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4)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

(5)叩击方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

(6)震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震颤、振动加压。

(7)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8)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3.体位引流:

(1)餐前1~2h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

(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

(5)辅以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或震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

(三)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有效排痰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

2.慢性肺部疾病及术后患者鼓励其在清醒时每2h深呼吸和咳嗽一次。

3.对于胸腹部术后的患者,咳嗽时,护士将双手掌部置于患者手术切口的两侧,嘱患者连续小声咳嗽,同时护士双手向切口中心部位适当用力按压,以减小张力、减轻疼痛。

4.胸部叩击法适应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