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七、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升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一)评估要点

1.病史:评估此次发病有无明显的诱因,胸痛发作的特征,尤其是起病的时间、疼痛剧烈程度、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是否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表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有无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有无高脂肪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尤其注意有无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大汗或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晕厥等表现。注意心率、心律、心音的变化,有无奔马律、心脏杂音及肺部啰音等。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超急性期高尖T波、ST段抬高≥1mm、左束支传导阻滞。

(2)心肌酶学检查:心肌梗死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5%,肌钙蛋白T与乳酸脱氢酶升高持续时间达1周以上。

(3)超声心动图:局限性室壁运动减弱,提示严重心肌缺血和梗死;室壁变薄,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

(4)急诊心导管术:对持续性的胸痛伴异常心电图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合并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此项检查。

(二)护理措施

1.活动与休息:发病12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实行2周康复程序,第1~2d绝对卧床休息,可进行被动和主动的体位变化;第3~5d可被动和主动地采取床上坐位;第6~7d可床边坐和站立,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2.饮食: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禁食,2d内宜进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以低热量、低脂肪、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如鱼、瘦肉等,少量多餐。应适量进食水果与蔬菜,常规给予缓泻药,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茶、咖啡。

3.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如果患者有疼痛,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持续吸氧,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解除疼痛最根本的方法是溶栓疗法和急诊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3)持续监测心电示波情况,出现心律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4)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4.用药护理:

(1)溶栓药物:其共同副作用为造成组织或器官出血,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出血病史及近期有无出血倾向或潜在的出血危险。不同溶栓药物对滴注时间有不同要求,要严格遵医嘱执行。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溶栓效果及出血情况,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瘀斑等。

(2)抗凝药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等,用药期间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3)止痛药物: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病情危急,疼痛剧烈,伴有濒死感,常存在恐惧心理,家属也十分紧张。护士在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应做好安慰工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积极开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发病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发病的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等,告知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日常生活指导:鼓励患者适度而规律运动,如走路、上下楼梯、打太极拳,避免过度劳累;肥胖者应控制体重;避免观看刺激、暴力性强的电影、电视、球赛;洗澡水温不要过低或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酷冷、炎热的天气避免外出旅行;调整生活、工作节奏,减少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以更换。适度地过性生活。

3.用药指导:心肌梗死后患者因用药多、时间久、药品贵等,往往用药依从性低。护士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途径,强调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教会患者定时测脉搏、血压,发个人用药手册,提高用药依从性。

4.及时就诊的指标:胸口剧痛,剧痛放射至头、手臂、下颌,出现出汗、恶心,甚至气促,自测脉搏<60次/min,应暂停服药,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