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维护

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维护

(一)评估要点

1.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意识状态、治疗需求、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

2.了解既往静脉穿刺史、有无相应的静脉损伤及穿刺侧肢体功能状况。

3.评估是否需要借助影像技术帮助辨认和选择血管。

4.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凝血功能及是否安装起搏器等。

5.置管期间,定期评估穿刺点局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内回血情况,测量双侧上臂臂围。

(二)护理措施

1.PICC置入:

(1)确认已签知情同意书。PICC穿刺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肘部静脉穿刺条件差者可采用B超引导下赛丁格PICC置管术。

(2)摆放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3)测量预置导管长度及双侧上臂臂围(肘上10cm处),并记录。

(4)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使用无菌隔离衣、无菌手套、无菌大单、帽子、口罩)。

(5)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10cm,两侧至臂缘;先用乙醇清洁脱脂3遍,待干后,再用络合碘消毒3遍。

(6)置管前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导管及连接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湿润导管。

(7)扎止血带,以15°~30°实施穿刺,确定回血后,降低角度进0.5cm再送导入鞘,确保导入鞘进入静脉内;放松止血带,拔出穿刺针芯,再送入导管;到相当深度后拔出导入鞘;固定导管,抽回血确认在血管内,移去导丝,修剪导管,安装减压套筒,连接输液接头。

(8)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或“L”形弯曲,用免缝胶带及透明敷料固定。

(9)透明敷料上注明导管的种类、规格、置管深度、日期、时间以及操作者姓名。

(10)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做好记录。

2.成人PICC维护:

(1)记录导管刻度、贴膜更换时间及置管时间,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2)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如输注血液或静脉营养液,需每24h更换1次。

(3)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若禁用肝素者,则实施SAS原则)。根据药液选择适当的溶液脉冲式冲洗导管,每8h冲管1次;输注脂肪乳、输血等黏稠液体后,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式正压冲管,再输其他液体;封管时使用10~100U/mL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加辅助装置容积。

(4)更换敷料时,由导管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无菌透明敷料,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先用乙醇清洁3遍,待干后,再用络合碘消毒3遍,或选择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直径大于10cm。

(5)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固定,并注明贴无菌敷料的日期、时间、置管深度和操作者。

(6)记录穿刺部位情况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时间。

(7)PICC置管后24h内更换敷料一次,之后根据使用敷料的种类及贴膜使用情况决定更换频次;渗血、出汗等导致敷料潮湿、卷曲、松脱或破损时立即更换。

3.新生儿PICC维护:

(1)输液前抽回血,见回血后再抽取生理盐水2mL脉冲式正压冲管,连接输液器。

(2)输液结束后给予生理盐水2mL脉冲式冲管,最后给予10U/mL肝素盐水1~2mL正压封管。

(3)若间断给药,每次给药后用2mL生理盐水冲管。

(4)输注脂肪乳期间,每6~8h用生理盐水1~2mL正压冲管1次。

(三)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PICC的目的、方法以及配合要点。

2.指导患者留置PICC期间穿刺部位应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

3.指导患者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置管手臂有无肿胀、疼痛,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

4.当做造影检查时,提醒医生不要通过普通PICC管高压推注造影剂。若为紫色耐高压PICC,可推注造影剂。

5.指导患者置管侧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6.告知患者避免盆浴、泡澡。